夜莺与玫瑰,兼论深情、无聊与残酷

1900年11月,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下葬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墓地。在他死后的一百多年里,女士们(可能还有男士们)的唇印把他的墓碑腐蚀得不像样子,这不得不让巴黎市政府和爱尔兰政府在他的墓碑周围竖起玻璃挡板。

如果将这个作为人生故事的结尾,恐怕连王尔德都不会相信:毕竟,这太像童话了。应该说,这样的爱戴更像是『别人写就的童话的结局』,而不是王尔德自己所写的童话的结尾。要知道,他的结局其实和他的童话一样残酷:在因为被法庭控告为『鸡奸者』(即当时名义上的同性恋)入狱两年,出狱后第三年又患病、穷困,最终死于巴黎的一个旅馆。这似乎是命运给这位童话作家的玩笑。

夜莺与玫瑰》一书所收录的童话,王尔德称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看完这本书,就用“王尔德童话”搜索了一番,发现有介绍『他的童话被视为儿童文学的瑰宝』。忽然想象一下小学语文老师们在课堂上是怎么向小朋友们介绍童话里种种的残酷结局的?难道又要归结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历史和扭曲社会现实么?抑或是原原本本地向小朋友们说,童话中所有的结局差不多都是真的:残酷、真实,让人哑然失笑的个人命运(那个深受苦难的青年,当上国王之后第三年就死了)以及各种不美好。这又明显地违背了『童话』一词在人们认知体系中的地位。这样的『违背』,看来就像是王尔德给这个世界的一个认真的玩笑。

在书中,一再被人谈论的故事《夜莺与玫瑰》被很多出版社当成了王尔德童话的书名。这个故事之后,很多人开始谈论爱情、玫瑰、夜莺的所指是什么,挖掘象征和比喻的意义,这一切的努力似乎都想说明『爱情到底(不)是什么东西』。在看完之后,我也曾想在这个故事里比划出比喻的主体和喻体(玫瑰就是爱情的象征么?玫瑰的刺比喻着什么?夜莺的暗喻是什么?)。但比划了一会之后,才发现自己陷入了『爱情(不)是什么』这个千古的难题之中。所以,不管你对这个故事作何解读,于你的见识来说,都是对的。而王尔德的通达之处,就是用了一个童话故事说明了这个难题,而且这个故事的结局却又彰显着人性:彼之深情,他人可能反而觉得无聊。

是了,这就是世界原本的面目:你那么深情,可能是一句谈资而已;你受过的苦难,对你其实无补于事;你对『朋友』的真诚,或者只是满足其私欲……如果要归根结底地说一句,那就是:这个世界没那么美好,没法让你事事如愿,但或者会有美好发生——毕竟,王尔德先生也没有把九个童话故事都写得那么灰暗、绝望,就拿那个巨人的故事来说,巨人最后还是到了天堂。

在被判入狱之前,这个不羁的诗人被人称为『唯美主义者』。或者是因为他衣食无忧,潇洒而不失幽默,能游刃有余地向人间开各种玩笑(他一向以毒舌著称)。这种风格显现在他的童话里,就是爱说真话,把故事写得不那么美好。如果你被『唯美』和童话所迷惑,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觉得哑然失笑,“这完全是一本黑童话,这不是开玩笑吧”,这是我看完之后的第一个念头——但你又看不出王尔德是跟你在开玩笑似的。

最后,尽管《夜莺与玫瑰》中的爱情比喻可以有很多很多很多种解读,你在不同的年纪,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你千万不要将之作为你的爱情哲学用来指导你谈恋爱。毕竟,人世间的人性要比夜莺、玫瑰、哲学书呆子和教授女儿要丰富、复杂得多,而你要遇到的人也可能比这些有趣得多(或者无聊得多)。

大凉山这么穷,都怪你们这些公益组织、洋大人和小清新?

猪队友相互打脸,还怪公益组织、洋大人和小清新

环球时报一篇《大凉山的孩子这样穷 中国为什么还花钱办奥运?》被广为转载和传播。该文列举了非常多的数据,似乎让人哑口无言:

在给大凉山扶贫方面,官方数据显示,国家在2010年—2013年间,仅在10个扶贫项目中就投入了83.65亿人民币。而来自凉山州教育局的数据更显示,凉山州教育投入连年递增,一路攀升。2011年至2013年,分别达到49.5213亿元、66.0375亿元、70.8406亿元。凉山州政府2012年的报告显示,当地在2007-2012年这5年来,累积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

该文的逻辑是:我政府给凉山州这么多钱,还不能办奥运啊?这里其实没有回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这么多钱都不能让凉山州富起来?2.为什么要办奥运?

这两个问题被文中大量的情绪所淹没,谁也没细想问题的责任方应该是谁的。当然,本以为这事就告一段落了,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开始新的娱乐活动了。

没想观察者网又爆出一篇《世界上最悲伤作文第二页:慈善在让凉山饮鸩止渴》(在传播的时候,题目被改成『投钱这么多为何凉山仍然穷』),该文作者引用“网友”的言论说:大凉山脱贫的最后一丝希望已经被NGO、洋大人和小清新的爱心、情怀彻底葬送,这个地区已经成为了西方公益NGO及其代理人在第三世界渗透并摧毁当地社会自组织能力,从而使贫困地区陷入永世贫困万劫不复的无数案例的一个中国注脚。

这一段愤慨激扬的文字,就差被总结成:大凉山没有脱贫,就是怨你们这些NGO、洋大人和小清新的爱心,你们这些傻X让大凉山人民陷入永世贫困万劫不覆。这种逻辑已经把『中国逻辑』提升了几个台阶,却又把队友《环球时报》的脸都打肿了。诸君请回头看看环球时报所列出的数据:

在2007-2012年这5年来,(当地政府)累积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

即使NGO、洋大人和小清新的钱再多,也不可能超出276.5亿元这个范围,照观察者网的逻辑,难道是因为这些投入让大凉山的贫困地区陷入了万劫不覆么?

而众多的NGO们的工作方法其实比『276.5亿元』要无聊多了:NGO一般都先做基础调查,看看哪里需要帮助;然后开始立项,面对洋大人们的质询;再然后开始培养当地人才,还要小心翼翼地和当地政府相处;再然后才开始做一些项目,诸如:预防艾滋病教育、儿童健康、妇女健康、青少年职业教育等项目。请问,这些项目是如何『毒害』凉山人的?

在经过公益慈善立法在华『发展』的这些年,所有的公益机构无一例外地都需要在政府的准许下行事。大到上千万的项目,小到『给一个村的妇女提供免费体检』,都需要批准。试问,在如此框架下,大凉山还被NGO、洋大人和小清新『毒害』得万劫不覆的话,谁最该被打脸?

大凉山的穷困是为什么

回到穷困的痛苦之地。随着我对凉山的了解越多,就越觉得这是一片绝望之地。从恶劣的自然条件,再到无处可以输出的剩余劳动力,加上一下子从半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现代社会的落差,几无希望存在。而现代流行文化中的浮华、虚无一经涌入,就会以毒品的形式侵蚀那里的年青人。

十年前,我的老师曾举过一个例子,你给怒江的一个农民200块钱的化肥,他转身就卖掉拿去喝酒。当时我们的反应是哄堂大笑,世上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今天再一回想,其实非常简单:在这种绝望的生活里,能见到明天么?还不如一醉。再去想一想,『反正我们这么穷,会有人给我们钱的』。看到这里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咬牙切齿么?并没有。

在这时候,NGO、洋大人和小清新就又成了嘲笑的对象。因为正是他们,傻得要命地,不断地给这些处于穷困中的人予以资源。但嘲笑之后,请不要忘记,并不是NGO、洋大人和小清新把这些穷困的人置于穷困之地。因为在他们穷困很久之前,还没有NGO、洋大人和小清新们的到来。

所以,即使NGo、洋大人和小清新们的做法效率不高,但在公义上,他们不是天然的责任方。

如何才能够不穷?

在诸多质问之后,肯定会有人问:你能不能有些建设性?这着实让人为难,毕竟我们纳的税养着很多公务员,而要让纳税人去提『建设性』总有些不合时宜。况且,在网上Google一下,就能找出很多不错的答案。在这里我不妨『建设性』地归总一下:

1.如果自然环境不宜人居,那是否可以考虑让人迁移?

2.众多的剩余劳动力(就是过了农忙没事干的青年人)无法输出,大多是因为:到了城市里不会说汉语、学历低、没有职业技能;那连年投入的教育经费呢?有双语教育么?那能有不需要汉语的工作么?有这样的企业么?

3.民族融入。在翻阅一些文章中看到,在当地彝族文化里,对陌生人的盗窃并不触及其文化价值中的道德底线。尤其是对汉人的盗窃是默许的[注]。这里当然是一种可怕的偏见。可是,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偏见是没有『自古以来』的。是因为民族政策?还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公平?

4.社会融入。在从半奴隶社会踏入现代社会之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被瞬即消弭。在普通农村中的人情关系维系社群里,有着各种的规矩存在。再加上国家权力的渗透,使得一般的农村社区得以正常运转,丛林法则也让位于现代的人际关系。而另一方面,现代都市的人际关系已经发育出了各种骗、抢手段,而刚脱离了半奴隶社会的人们,社会关系尚未重建起来,又被外界的流行文化吸引,却又被无情地拒绝。最终,他们的无法融入,就产生了混乱和暴力。

可是,谁在乎呢?谁曾为此做些什么?至少,NGO、洋大人和小清新们无能为力。

[注]见周如南《都市冒险主义下的社会空间生产:凉山地区彝族人口的城市流动及其后果

后记:在写完这篇文章之后,NGOCN的编辑陆非大人在编发本文的时候加上了许多引语和补充。在此,回头再看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创始人候远高教授的结论,又觉得殊途同归。他在一篇《凉山彝族乡村陷入发展困境的真正原因》的文章中写道:

当地持续贫困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是教育的缺失和文化的边缘化。教育缺失表现在凉山彝族农村成年人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缺乏适应现代生活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文化边缘化表现在彝族乡民既不懂汉语文,也不能通过彝语文获取现代知识和信息,导致他们与现代社会相隔膜和冲突,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当中。即使能到城市打工,他们也因为存在文化障碍而遭受社会排斥和就业歧视,难以获得合法收入和公共服务,不能融入主流社会分享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机会和成果。

如果只对NGO、洋大人和小清新们所付出的努力的嘲笑,而罔顾责任主体的所在,那才真是对常识的侮辱。

 

如何写一本阅读量过亿的烂书

5

流行写“作”这回事

当我快速看完几篇张嘉佳先生《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书的文章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一种羞愧:写得这么烂的文章,都可以阅读量过亿,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写好文章?

但是,张嘉佳们写得到底有多烂?为什么这么烂的文章可以阅读量过亿(如该书包皮所说,在微博阅读量过亿)呢?

不妨试举几个栗子来烤一烤。到底有多烂?

一、浪费纸张

这是一本有293页的书,标价36元,出版社用最好的纸张来印刷,厚厚的一本打开之后一看,卧槽里面怎么全都是微博语录体?即使是人们常常拿出来当作是诳人稿费的古龙小说(古龙倒是大方承认有些小说篇幅真的是骗稿费的)体也自叹弗如,更不要说张嘉佳先生似乎用多了ctrl+c/v这两个组合键,一篇文章里多次复制粘贴,开头和结尾一字不差的文章,看得出的觉得你是首尾呼应但实在词穷,看不出的估计你是手抖复制多了一段吧。

二、语录箴言体,不知所云

在举栗子之前,不能不说一下当年的黑历史。在我少年时代,曾经用巨资(对一个穷少年来说)买了一本《辽宁青年》(不知道这刊物现在还活着不)的卷首语合集,然后时常温习,活学活用到作文中去,颇为得意。直到帮同桌写了一封情书给一个姑娘,结果被反映看不懂,“写的啥?”。这个打击无异是巨大的,巨大到我差点怀疑人生。但后来又被《读者》给鼓舞了,继续活下去。

当时的《辽宁青年》的卷首语其实跟《读者》的心灵鸡汤无异,几乎每一句都是箴言或者语录,甚至可以随便拿一句出来,贴床头上,你都可以满怀感激、感恩、感觉、感触、感怀地过完无聊而又重复的一天。因为,即使你研读一万遍,这样的语录、箴言其实就是一句不知所云的空话,你所收获的不外乎是一个阿Q式的安慰:无聊而又平庸的一天过去了,干!

而如果将这样的“才能”用在写作上面,又不免有种无聊与不知所云。如果你还不明白,可以去瞻仰一下张嘉佳先生的微博,随手一录,箴言大师跃然而出:

美食和旅行,可以抵抗全世界的悲伤。

走过多少辜负,雨打芭蕉哭成狗。总有一个终点,满树花开是人间。

没什么东西,是非要不可,悲伤总好过卑微。不怕变成弃子,喝杯酒明天再来。就恨低落尘埃,风吹过不复存在。

你或者会说,人家在写微博,当然是与语录体了。可是,如果你不幸手贱买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翻开一看,里面的故事大多只要200-500字写完,张嘉佳先生硬是会用以上箴言给你添够2000-5000字。所以,这本书根本不是什么随笔集,不如说是张的新浪微博发言集。

那你该如何写一本阅读量过亿的烂书?再举栗子来烤一烤:

1.你一定要有丰富的感情经历。不管你是当电灯泡还是当备胎,还是傲娇地拒绝别人,你如果没有上十次,你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吧。什么,真的没有?没事,这些可以编啊。如果只有5个,那你可以换个名字,不同体位,都来一遍。这样就什么都有了,看的人也会跟着高潮的。

2.你一定要学会造句。特别是这样的:云和海分居两地,人和人相聚别离。如果你不会,我来教你:

A.拆词:拆开一些日常用语,再高阶一点就拆不常见的词,再高阶一点,就拆一个字。

我和你就像白天和黑夜,相逢的时候不是黎明就是黄昏。(这话可以用于拒绝一个人,给别人发好人卡)

觉得贪恋是个美好的词。有欢可贪,有人可恋,活得兴高采烈。(这拆的是贪恋)

人是千方百计,十面埋伏。生是万般无奈,一声叹息。昼夜往返,各自走好。 (看到没有,人生艰难,这四个字被拆得可能连爹娘都不认识)

要拆一个字,其实很简单,『愛』一个字就够说半天了。

B.比喻:比喻是很多作家都会用的手段,你不要学得像王小波老师那种,一大篇文章整体都是个比喻,你可以学一下张嘉佳先生,意思一下就够了。

如果你是扉页,不要弄丢书名。如果你是飞鸟划破的湖面,不要弄丢水声。(其实我真没看懂这是什么比喻)

C.学会用“傻逼”!在一篇文章里,不用一下粗俗的俚语,你怎么好意思说你生活过?如果这时候你能把拆字和比喻也运用上,那简直是人间金句,微博大V。

“喜欢”是个开关,一旦按下,那巨大盲目的幸福,那失声沉默的痛苦,就没办法自己结束。终于等到断电,傻逼们打开胸腔,把心脏当作充电宝。(你看,这里用了比喻,用了“傻逼”,还用了你经常需要的充电宝,这样来说爱情,真是不红都没天理对不对)

什么,你还没学会造句,你可以去买一本汪国真的诗集来看看。记住,汪老师当初的社会没有充电宝,也不太说傻逼,你记得要转换场景。

D.学会写人生箴言。

世间有地心引力,总拉扯着你向下,掉进河流里。趟过去,你会知道,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没什么要让别人明白的事了。(这最后其实说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是屁话,包括作者所说的一切么?)

写人生箴言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些大家都懂的。公式就是:说一些常识一样的废话,再加上一句感触或者鼓励的话。这样,一句人生格言出炉了。

3.一定不要说太细。记住,你要写的不是小说,也不是什么随笔,你要写的是“流行”。听懂没有?『流行』要做到的是:不能把事说得太深,这样容易没读者;也不要说得太仔细,因为容易被抓小辫子。要写到什么程度呢?摆一本《读者》在面前,多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比喻(最好风牛马不及的),写不下去了就用回车键啊。

4.一定要写爱情,最好有小三、出轨和浪子回头

这其实是万古常理。人人都爱八卦,很多人喜欢在别人的感情故事里寻找答案,还把这些故事当成指南。真是病得不轻。试问,每个人的人性和处境有多不一样,生搬硬套还不是害苦自己?

再说,如果不写爱情,几乎是没有市场的。

5.一定要短得像夏天里姑娘们的裙子那样

你看,我也学会了比喻。你的文字不要太长,要适合微博阅读,要短,短得性感才好。当然也不是让你用500字就把故事说完,是让你用500个短句把500字的故事分行说完。最好是一句一段。

比如,这样的
故事,才是
最好吃的馅饼,和
最美的结局

6.参考资料。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就连郭敬明抄袭也要看书啊。所以你总得有些吸收才对。以下是一些参考资料或者资料来源。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左右

汪国真
郭敬明
《萌芽》
《读者》合订本
《青年文摘》合订本
刘墉
林清玄
《辽宁青年》
李敖
《知音》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