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与玫瑰,兼论深情、无聊与残酷

1900年11月,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下葬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墓地。在他死后的一百多年里,女士们(可能还有男士们)的唇印把他的墓碑腐蚀得不像样子,这不得不让巴黎市政府和爱尔兰政府在他的墓碑周围竖起玻璃挡板。

如果将这个作为人生故事的结尾,恐怕连王尔德都不会相信:毕竟,这太像童话了。应该说,这样的爱戴更像是『别人写就的童话的结局』,而不是王尔德自己所写的童话的结尾。要知道,他的结局其实和他的童话一样残酷:在因为被法庭控告为『鸡奸者』(即当时名义上的同性恋)入狱两年,出狱后第三年又患病、穷困,最终死于巴黎的一个旅馆。这似乎是命运给这位童话作家的玩笑。

夜莺与玫瑰》一书所收录的童话,王尔德称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看完这本书,就用“王尔德童话”搜索了一番,发现有介绍『他的童话被视为儿童文学的瑰宝』。忽然想象一下小学语文老师们在课堂上是怎么向小朋友们介绍童话里种种的残酷结局的?难道又要归结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历史和扭曲社会现实么?抑或是原原本本地向小朋友们说,童话中所有的结局差不多都是真的:残酷、真实,让人哑然失笑的个人命运(那个深受苦难的青年,当上国王之后第三年就死了)以及各种不美好。这又明显地违背了『童话』一词在人们认知体系中的地位。这样的『违背』,看来就像是王尔德给这个世界的一个认真的玩笑。

在书中,一再被人谈论的故事《夜莺与玫瑰》被很多出版社当成了王尔德童话的书名。这个故事之后,很多人开始谈论爱情、玫瑰、夜莺的所指是什么,挖掘象征和比喻的意义,这一切的努力似乎都想说明『爱情到底(不)是什么东西』。在看完之后,我也曾想在这个故事里比划出比喻的主体和喻体(玫瑰就是爱情的象征么?玫瑰的刺比喻着什么?夜莺的暗喻是什么?)。但比划了一会之后,才发现自己陷入了『爱情(不)是什么』这个千古的难题之中。所以,不管你对这个故事作何解读,于你的见识来说,都是对的。而王尔德的通达之处,就是用了一个童话故事说明了这个难题,而且这个故事的结局却又彰显着人性:彼之深情,他人可能反而觉得无聊。

是了,这就是世界原本的面目:你那么深情,可能是一句谈资而已;你受过的苦难,对你其实无补于事;你对『朋友』的真诚,或者只是满足其私欲……如果要归根结底地说一句,那就是:这个世界没那么美好,没法让你事事如愿,但或者会有美好发生——毕竟,王尔德先生也没有把九个童话故事都写得那么灰暗、绝望,就拿那个巨人的故事来说,巨人最后还是到了天堂。

在被判入狱之前,这个不羁的诗人被人称为『唯美主义者』。或者是因为他衣食无忧,潇洒而不失幽默,能游刃有余地向人间开各种玩笑(他一向以毒舌著称)。这种风格显现在他的童话里,就是爱说真话,把故事写得不那么美好。如果你被『唯美』和童话所迷惑,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觉得哑然失笑,“这完全是一本黑童话,这不是开玩笑吧”,这是我看完之后的第一个念头——但你又看不出王尔德是跟你在开玩笑似的。

最后,尽管《夜莺与玫瑰》中的爱情比喻可以有很多很多很多种解读,你在不同的年纪,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你千万不要将之作为你的爱情哲学用来指导你谈恋爱。毕竟,人世间的人性要比夜莺、玫瑰、哲学书呆子和教授女儿要丰富、复杂得多,而你要遇到的人也可能比这些有趣得多(或者无聊得多)。

写作就是扮演上帝

在Richard Walter的《剧本》一书中,为影视写作(即剧本写作)提供了许多堪称圭臬的忠告。他的第一条基本准则是这样的:所有的作家都憎恶写作。这道出了很多写作者的真实想法:写作有时候让人感到厌恶、恶心、无聊甚至是绝望。当然这是以写作为生的作家的感觉。或者作者应该排除Steven King这样热爱写作的人。

但是Walter先生的第二条准则则让人充满优越感:写作是扮演上帝。这一点是每个作家都会体会到的。不管作家如何声称自己使用的不是上帝视角去写作而是用第一人称写作,其实到最后,作家所扮演的都是:全能全知的上帝。离题不远,Walter先生也声称”为电影写作从头到尾就是一种奇妙而愚蠢的行为”。这样充满悖论式的定性,让你一定会喜欢读下去。

在作者看来,”所有的故事其实都和自己有关”。在这里,故事不一定真实,但一定是和自己有关,因为”真实的自我表露,无论多痛苦,都是电影中的一条重要原则”。那么,就剧本而言,什么是重要准则?Richard Walter多次提到简洁。具体来说,即:每个动作和每句台词都应该1.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2.扩展人物角色的性格。用另一种方式解释就是:每个细节所提供的信息都必须告诉观众新的内容。为什么?因为普通人的生活已经足够无聊了,观众不该也不会花上时间和金钱进电影院去看比他们生活更加无聊、琐碎的事。这就是他所写的第十个准则:现实生活中我们消磨时间,电影里,时间消磨我们。

特别地,Rchard Walter强调了故事必须是自己的故事,要具有自己的个性。单凭这一点,就可以让你的故事不可轻易地被磨灭。也因而不至于使其平淡、虚空、缺乏热情、没有情感、苍白、脆弱、疲软、扭曲和缺乏人性。

在跟Steven King的论写作一书中的对比,Richard Walter对于人物对白也是一样:力求简洁。而与前者不同的是,后者给出更多的例子:编造要比真实更加有趣、行为比语言更加响亮、每句对白要告诉读者(观众)新的内容,重复是没有生命的、直截了当、不使用方言俚语。如果要做到有节奏,那么就要让对白是特殊的,而不是重复生活里的对话。同时,对话”一旦达成一致,就会变得无聊”,”剧本应该是一场从头到尾的争执”。

在关于剧本的写作内容上,Richard Walter阐明了一条:性与暴力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因为这两者的冲突,带动了许多故事的发展,让故事显得不那么无聊。当然,这两者虽然是永恒的话题,但不一定是全部的话题。

到了故事完成初稿之后,那么接着就是要接受无休止的修改,作者说明了他对剧本修改的一些常见做法(节选):

  1. 电影只能是听觉和视觉的,心理描写需极力避免;
  2. 只描述必要的信息,不要折磨观众;
  3. 精炼的写作为观众(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空间;
  4. 琐碎、无关紧要的动作可以去掉
  5. 剧本中的某条信息是否该删除?考量是:这条信息是否有价值?若有,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展示?最后,它是否推动故事发展,扩展人物性格?
  6. 使用传统的陈述句方式
  7. 避免过于直线化的叙事
  8. 不越出故事的本身(写过小说的人或者能明白)
  9. 电影剧本的时空是:现在。要用现在时态(在英文世界里适用)
  10. 不使用Very(副词)
  11. Do sth rather than say sth.
  12. Moving pictures rather than still scences.
  13. 每个伏笔的标记,下文应该要有交代(即所谓抖下包袱,你就不能不管,挖了坑,你不填的话就会把自己给埋了的)
  14. 使用暗示而不是明示的手法
  15. 剧本一般最多100分钟左右
  16. 剧本的对白应该是值得听的,可以是光彩夺目、火花四溅,让我们笑,让我们哭,把我们吓得半死甚至使我们反感和憎恶,但是,绝对不应该使我们厌烦。

说到写作技巧,其实天下文章只有一个技巧:一直一直一直写,并且形成习惯。你的想法再多,不写下来也仅仅是一个想法。而如果遇到写作障碍,那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写作状态。如果你幻想能有个清幽的环境写作,其实没有打扰的写作环境是职业作家的噩梦。

在”作为受害者的作家”一节,作者写道”如果他们忙于写作,就没有时间去哀叹命运,为自己感到难过,让自己沉湎于自怜,思考毁灭自己”。在这里,心痛和愤怒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动力。

在写作技巧的最后部分,Richard Walter把影视写作归结为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而更广义上的创作,作为一种职业时,它不是明智理性的,而是癫狂怪异,愚笨痴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试想,如果一个人要编排、设计、安排和调整自己的梦,怎么会所理性的?但是,这种古老的行为–写下的自己梦–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鸟虫鱼兽。因为人类企图在一片自己命名的空间里扮演上帝,这恐怕只有不理智的人类才会办到。

统归全书,即使说的是影视写作,Richard Walter依然为一般写作提供了诸多非常有用的建议和要求。而最后一部分”商业运作”则近乎是手把手地叫你如何地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然后再做一名作家。

在最后一章,作者把他的一个剧本写下来,感觉很有意思。可堪一读。

以上是该书的第一次读书笔记。

斯蒂芬金论写作

虽然看过很多由斯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写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没错,伟大的《肖申克的救赎》的小说原作就是这位斯蒂芬金先生),但第一次看他写的书居然不是他赖以成名的恐怖小说,而是他的这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写作这回事》(第三版)。这一本没有多少曲折情节的书,被他写得极为有趣,而且有价值。作为一个作家,能完成这两个目标极为不易。

这本书做到了:吸引人读下去、言之有物。在描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写作这条路之后,斯蒂芬金先生开始阐明自己关于小说写作的观点:如果你没办法让你的故事吸引读者读下去,那么,你该去写产品说明书。而该怎么样才能让读者对你的故事有兴趣,且听他慢慢道来。

斯蒂芬金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写了他的个人简历:即关于他的个人写作简单的人生历程。这一部分让你觉得这个人是活生生的,就站在你面前跟你说故事:从贫穷潦倒的大学生,到结婚成家教书,从一叠叠的退稿信到一本本的小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似乎控制得很好而没有将这一段写成烂俗的励志故事。而只是说:这就是我的故事。

第二部分是作者认为的”工具箱”。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部分说的就是利器。君当身怀利刃,方可披荆斩棘。在工具箱的第一层就是:词汇。在选择词汇的时候,”记住用词的第一条规矩就是用你想到的第一个词,只要这个词适宜并且生动即可”。第二层是:语法(在英语中有各种时态:现在进行时、过去时、过去进行时、未来时、未来进行时、一般现在时……)。紧接着,斯蒂芬金强烈建议少使用被动语态和副词,并且不惜嘲笑了”使用被动语态的懦夫”。在斯蒂芬金看来,”他用力地关上门”这个句子虽然算不上糟糕,但是,将这个句子放到语境中去,你那些上下文都是干什么吃的?用得着加一个副词么?此外,在对话界定的时候(即在写作中有对话出现的时候),看一看这个有趣的例子:

“把它放下!”她叫道。
“还给我,”他哀求,”那是我的。”
“别傻了,金克尔,”乌特森说。

这里的”叫道”、”哀求”和”说”分别用于界定对话的动词。如果是这样的话:

“把它放下!”她威胁地叫道。
“还给我,”他凄惨地哀求,”那是我的。”
“别傻了,金克尔,”乌特森鄙夷地说。

于是,高下立见。再下一层,即第三层是:风格要素。在这一层,斯蒂芬金说到写作的节奏和旋律:”段落构成小说的节奏,而非实际旋律。你读的写的小说越多,就越会发现段落是自动形成的。””写作的时候,最好不必过多考虑段落何时起何时结;诀窍就是顺其自然。”在通过对节奏的掌握,加上对词汇的选择,就构成了你的风格要素。紧接着,最后一层是:开始创造。在小说中所创造的人物/怪物,如果能让你的读者在看完之后仍然意犹未尽,那么这个人物/怪物就开始了他们自身的历程。

第三部分就是技术部分:论写作。斯蒂芬金先生将这一部分分为16个小节,几乎每一个小节都会阐述一个他的个人感想,仔细看来,会清晰地找到其脉络。

  1. 要成为作家,没有别的捷径,惟多读、多写;
  2. 关于写作的频率,斯蒂芬金的做法是:每天固定时间,从不间断;
  3. 关于读书的频率,与写作同样,看各种各样的小说,从不间断;
  4. 写作类型的选择:风格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起步阶段的作家这么做无可厚非(事实上这也无法避免,作家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都一某种模仿为标志),但人不可能模仿一个作家处理某种题材的独特方式,虽然这种写法看起来平淡无奇”);选择你喜欢的那一种类型吧;
  5. 小说写作的构成:叙事、描写、对话;在斯蒂芬金看来,情节在这里不占重要地位,而应该”让人物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只要情境足够强,就会让情节设计完全失去意义”;
  6. 描述的原则:不过度;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于”讲故事”,读者是来看故事的,又不是来看某个饭店的说明书;
  7. 对话的处理:让人物回到其自有的生活中去,贴近/符合其自身的生活;
  8. 如何塑造人物:留心观察那些适合的细节;虚构的人物不一定都来自真实生活;真实生活中没有所谓”坏人”或者”最好的朋友”还有”有一颗金子般真心的妓女”,在真实的生活中人人都认为我们自己是主角,是主要人物,摄像机拍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把这个姿态带入你的小说,可能你会觉得自己不能更容易地塑造出很出彩的人物,但是,”你也不太容易写出那种单调肤浅的傻瓜人物,流行小说里尽是这等角色”;
  9. 小说的写作实践,必须坦诚;不要特意去安排一些象征,而在写到后面再回头看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一些让你觉得不错的安排和象征(作者举了《绿里奇迹》为例,在开始写之后不久,再一看这个主人公是个无辜的人,却很可能因为别人的罪孽而遭处死,于是斯蒂芬金就用J.C作为这个人物(John Coffey)的姓名缩写。[注]),在这里,斯蒂芬金再一次强调: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10. 关于主题。作者再一次强调:好的小说是由故事出发的,进而发展出主题。从问题和主题思想开始写,几乎注定写不出好小说;
  11. 改稿。一般都写两稿:一稿写给自己,二稿敞开门写给读者;在写好一稿之后,”如果它看起来像是你根本不记得什么时候从哪家旧货铺子或是谁家后院拍卖摊上买回来的古怪遗物,那就说明你准备好(改稿)了”;改稿时:集中于故事是否连贯,去掉模糊不清、指代不清的代词或者添加必要的说明,在深层的思维层面想:这故事连贯吗?如果是,那么要怎样才能将这种连贯变得顺畅?故事中有反复出现的内容么?能否将这些内容交织在一起作为主题?这故事能否引起(最重要的)共鸣?找一位”理想的读者”,去取悦这位”理想的读者”,让其满意;
  12. 检查故事的节奏,即你的叙事速度;快节奏并不值得提倡;在这里,斯蒂芬金先生提供了一条”公式”:第二稿=第一稿-10%;关于背景故事:人人都有过去;其中大半都很无趣;留住有趣的部分,别在其余部分上多费笔墨;
  13. 关于研究工作;你不能对你所说的故事中所涉及的内容一无所知,但也不必要像写医用说明书那样详尽无比;
  14. 关于”写作课程和研讨会”和写作环境。前者不一定是有用的,至于后者,则必须从”我想写”出发,而不是从”我必须写”开始;当你有了非常舒适的环境之时,你就会有后一种念头:我必须写,要不然就辜负了……
  15. 出版经纪人;(这当然是要有的,不过,在中国,这似乎有点……)
  16. 你写书是为了赚钱么?斯蒂芬金先生的答案是否定的;”曾经有些时候,写作对于我来说好比是一种信念坚持的行动,是面对绝望的挑衅反抗。”至于为什么,就是下一部分的内容提要了。

第四部分是附录”论生活”,属于斯蒂芬金的车祸回忆录,在车祸之后,写作是如何成为其”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的。

最后一部分是续篇:之一是斯蒂芬金的《1408》中的某个片段的原稿与修改稿,之二则是他过去三四年里的阅读书目,全部都是小说。

[注]《绿里奇迹》分为六部,原作为连载小说每月推出一部,于是成就了一个出版业中的奇迹:所有的六部同时全部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单,十本书的位置被该书占去了六席。作为对比的是,另一个畅销书《哈利波特》系列的六本书在最盛况时也未曾达到此高度。另一方面,《绿里奇迹》也被改编称三个小时的电影。书中的主角之一John Coffey的缩写J.C也是Jesus Christ(耶稣基督)的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