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与诗歌之美

长相思 拍摄于2007年6月15日 金龙小学

前言

在我的孩童时代,充满好奇心的我不知道从哪里借来了一本《唐诗三百首》。由于我不知道这本书是从哪里借来的,于是一直没有归还。然若这并不能让我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因为从语文老师的教诲中,我们必须用那拗口难念的普通话来朗读这些文字。这对一个以白话(粤语的一个分支)为母语的人来说,并不太好玩。更何况,老师们的普通话不见得比我们标准多少。

这事直到中学时代,当语文老师们的普通话比我们标准的时候,情况才有一些改观。但是,在一遍遍的“中心思想”的教导中,语文老师们像拆解尸体一样,把一首首古诗拆成:意境、用词、中心思想、时代背景、韵律等等。我也例行公事般的把它们背下来然后再在考试的时候把它们填上去,也竟颇受老师们的喜爱。

但是,还是没有人告诉我,这流传了几千年的诗歌有何美好之处。当然,也可能是即使老师们想告诉我们,可能也没什么机会说。毕竟这“诗歌美好之处”不在教学大纲内。这个时候,当我可以自如地运用普通话的时候,我发现了即使是用粤语,也是可以朗读古诗词的,而且念起来还是感觉非常不错。

这个念头直到周云蓬的《游子吟》才得以验证:原来古诗是可以用粤语来吟唱的,而诗可以入歌,歌能咏志亦能感怀。听完这首用粤语诵唱的《游子吟》,忽然有一种要去当语文老师的冲动:在介绍古诗的第一课,我要把这首歌放上一遍,不用介绍中心思想,不用分拆它的任何元素,就是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安静地听,就可以感受到诗歌之美。

就在那一刻开始,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诗与歌是不分彼此的:所有的诗(包括宋词、元曲)均可入歌,只要有合适的乐曲。而在众多的音乐类型中,简单、朴素的民谣则是最接近诗歌形式。而大多数民谣所歌唱的人性则又最接近诗歌的艺术属性——绝大多数的诗歌,诵唱的都不外是“人类丰富的人性”。

为了这“丰富的人性”——特别是爱情之外的丰富人性,我特意寻找了一些歌曲来支撑这民谣与诗歌之美。要知道,在诗与歌之中,有除了爱情之外更宽广的物事,那就是——命运。

1.西北偏北-刘东明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诗人小引。到过兰州的人大概都吃过牛肉面,街上随处可见伊斯兰的白头巾。在兰州市里,不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看到像苦行僧般前行的黄河。白天的风沙,有时候吹得你脸发疼,笔直的高楼比其他城市要高。冬天的白日,走过街口,就可以感受到楼房投下的阴影,冷得让人像喝一口烧刀子才敢继续往前走。到了夜里,随处可以看到人们喝着黄河啤酒、五泉山啤酒,有人吆喝,有人低吟。

狭长的兰州城,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到了冬天,到了夜里,到了黄河边,你就会觉得这个奇怪地方让你奇怪得哭不出声来。这是2007年1月的我的感受。

2.再送陈章甫-刘东明

陈章甫是李颀的朋友,《送陈章甫》是李颀的送别之作。比起李、杜的送别诗,这首诗只能算是处于水平线之上一点点的位置。但是刘东明出色地用现代中文再次地为陈章甫送了一别——与其他一般的唱“姑娘”、“流浪”、“南方”的歌曲比,高出了一大截。

乐曲中以吉他和鼓点互相配合,恰如原诗中的韵律那样,赋予了这首歌新的节律。特别是高潮部分,鼓点配合歌词,有一种“踏歌而饮”的感觉。以吉他开头,适合倒酒;接着互道别来衷肠,叹往事;到高声处,长叹,无声,转而击鼓敲桌,似无人会,无人可言。仰头又是一杯,斟上。这时唱不欢畅,酒不尽欢。一句“醉卧不知阴阳间”,足够酒间一醒,心头一顿。

就如千年之前的江畔渔火,小栈独眠。千年之后,再送陈章甫,不如说是对影成三人的独酌。

3.我不相信-尹吾

只出过惟一一张专辑的尹吾把北岛的同名诗编成歌。这首写于1976年的诗在尹吾的乐曲中获得另一次生命。1994年,尹吾借助推销药品的机会,来到北京。之前,他是一名从广西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学校是某个乐队的主唱。到北京之后,艰难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他必须养活自己,同时还要养活自己的另一个梦想——音乐。于是,他的工作分别有:当搬运工、踩三轮车、仓库保管、药品销售、药店营业员以及街头卖艺者。1999年,他用自己的积蓄录下一个唱片小样,到麦田音乐自荐,并被签下。故事到这里本来足够完满。但是,很不幸,原本与朴树、叶蓓等人一同出的唱片(他们三人被人称为麦田三原色,尹吾是红色,据说这个未出的唱片就叫做《红色》,但没有考究过),最终夭折。

尹吾惟一的一张唱片后来转到新蜂音乐出版,那已经是2000年的事。之后,他如同一些北漂族一样,心灰意冷地回到南方,开了一个药店。

4.请相信-尹吾

依然是尹吾,不过这一次他给舒婷的诗《请相信》谱曲。就像生命的两面体一样,这首歌与上一首歌一起,放入了他惟一的专辑《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中。在北岛说出“我不相信”之后,舒婷说“请相信”。在决绝地喊出“我不相信”之后,好像为了安慰自己一样,尹吾只能唱给自己听:请相信,不是一切呼唤都没有回响。

要给两首著名的诗歌谱曲,并唱出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而更难得的是,这两首诗如同硬币的两面,需要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表达,如果没有足够的音乐才华和理解能力,恐怕只会陷入诗人的情绪中而不能自拔。

5.九月-周云蓬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这是海子诗作《九月》中的一句。曲的原作者是张慧生,经过周云蓬的改编和演唱之后,这首诗、歌得以被更多人熟知。这首诗与歌,让人惊叹地连成一体,几乎难以分辨究竟是谁塑造了谁。从诗的意味,到歌的意蕴,写诗的海子、作曲的张慧生,如同一个人的身与影一样,仿佛站在草原上,却仿佛在别处的远方,弹着琴,唱着歌,不知道是泪水呜咽,还是琴声飘动。然而,第一句诗(歌)是这样的:“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站在不存在的草原上,众神死亡。

2001年,海子逝世12周年。同一年的11月,张慧生在北京自杀。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6.长相思-周云蓬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的一首词。纳兰性德是清朝权贵之后,但却也是一个名门的异数。十九岁的时候,纳兰性德娶妻,恩爱有加。或者是上天怜惜他的诗才,于是让他的妻子在三年后难产而亡。从此,作为诗人的纳兰被人记下。敏感、惆怅、伤怀,这些都是古诗人的特征,而作为贵族弟子,却是异质。于是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总会有一种与时世格格不入的感触。

身为权贵,却又如此多愁善感,追溯到史上,著名的就只有李煜了。李煜亡国,纳兰亡妻。诗词之人命乎?命运无常也。

7.杜甫三章-周云蓬

终于说到了杜甫。这三章分别是:《赠卫八处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这三章说的是世事、国事、自身事:世事无常、国事欣欣、自身事伤。

人生事。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与商是两个永不会相见的星宿。记得小时候曾生吞硬剥把这首诗给背下来,不懂之处还查了字典,究竟这参与商是什么意思。到了识得年事之后,方才明白,人生相识相逢,再相逢就是见一面少一面。诗中几乎所有字、词都是非常寻常,但组合到一起,唱出来,又觉得一句难换,字字锥心。

国事欣欣。开始的唢呐伴随全诗,一种有节制的欣喜贯穿始终。在改编的乐曲中,周云蓬充分利用了诗的韵律,在听的时候不妨随着平仄打着鼓点,敲着桌子,听着歌,喝着酒。即使不去理会个中国事,也看在“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一句的份上,浮一大白。

自身事伤。公元767年,穷困潦倒、流落他乡的老年杜甫在重庆奉节(即夔州)登高。年老时的登高与年少时的登高而呼,更是无尽的凄凉境况。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独自登台,潦倒得连酒钱都没有,这样的人生,怎一个唏嘘了得?在重庆登高后的第三年(公元770年),杜甫在一条小船上逝世。

8.游子吟-周云蓬

这是一首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歌,但却被传唱了一千多年。这一次周云蓬安排了男女二重唱,编曲也非常简单,但在粤语的映衬之下,完美地诠释了诗、歌、语言之美。

发韧于南方的粤语,具有九声六调,要比普通话有更丰富的表达。在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似乎非常适合用来吟诵古诗词。在听到这首歌之后,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把它放给初学诗歌的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这就是诗歌和语言之美。

9.关山月-周云蓬

《关山月》来自李太白的同名诗作。狂放不羁的诗仙,其诗作被谱曲的不是很多。周云蓬所选的这首诗,其实与其所选的杜诗有相似之处。或者是因为李白的诗多有奇崛之意,难以用普通的言语吟唱。而李白的伟大之处之一或者就在于他的每一首诗都可以让你看到一个鲜活的人站在你面前,对你狂歌、大笑,他或者真的不属于人间。

10.桃花庵歌-叶宏钢

桃花庵歌是诗人唐伯虎的同名诗作。作为最富盛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其狂放不羁比之古人,真是过犹不及。但是他比李白晚生了一千多年,这是多么让人绝望的时间差!在唐伯虎盛年之前的一千年,李白等人也正盛年。而李白等人的盛年,简直是后辈诗人的灾难——试想诗仙、诗圣都被前辈给争去了,就连诗鬼也被李贺这厮抢了,即使过了一千年,后世也是无法达到唐人诗的高度。

然而幸好,在诗之后,尚还有歌。借助天才们诗作,后世尚可攀于其上,谱曲、弹唱。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又一曲击节而歌,且歌且饮。

11.将进酒-叶宏钢

“将进酒”这个名字被很多诗人用过,作过诗、词。但最好的当然是李白的《将进酒》。

如上所言,奇崛的诗歌,必须有奇崛的人来唱才行。叶宏钢或者就是这样的人。叶宏钢是个广西人,生于柳州。你没有听错,就是来自南越蛮荒之地的广西柳州。像很多广西人一样,他们的普通话并不标准,时常被人嘲笑。而柳州人如果说白话,又会被梧州人、广州人嘲笑。所以作为柳州人的叶宏钢,或者传承了这样的奇崛:不像普通话、不像白话,但就是在可以唱出抑扬顿挫。

在听这首歌的时候,有一种感觉就是:要唱李白的这首诗,需要非常深的内力。仿佛李白的诗就是一门武艺,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力,唱到一半,就会吐血。或者这正是诗歌的魅力之一:简单的几句诗,经过诗人的组合,当你充分了解它们之后,便会生出各种栩栩如生的景象,然后还会在吞吐气息之间影响着你。

或者前世的天才们早在写诗的时候就预料好了有后世会传唱他们的诗、歌,于是他们也预设好了门槛: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才华(内力),请默默敬仰吧。

歌单:诗歌之美

被收割的姿势

这又是一张如鲠在喉的CD。5月19日,坐在小酒馆台上的刘东明(自称刘二)留着一撇很二的刘海——他笑称是莫西干头。其实我看那更像剪坏了的阿福头。不过刘二之后再没开玩笑,简单的调音之后就开始唱歌。因为一直只是唱歌,没有跟听众互动,听众似乎也没有多少嬉闹的意思——这多少让刘二和他的乐队在台上显得有些寂寥,要知道啊,在小酒馆,他们居然没在唱歌的时候喝酒。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才认真的把歌词找来看看,一边看,一边听,一边喝着最便宜的啤酒。因为手机上的浏览窗口是不规则的,所以总是听到快一半的时候,才知道他在唱那一首。人群里除了几个趁着酒气和荷尔蒙往旁边的姑娘身上靠还嚷嚷几声的之外,就再没啥声响了。但是这符合这近十首歌的氛围:除了荷尔蒙之外,还有更深远的东西盘桓在身前左右。

你可以这样,一直沉默下去

在我看来,《倒计时》或者是一首歌向着平凡生活的挽歌。又或者是另一个方向的吊诡:多少人以“奋斗”的名义,挥霍时间、健康,并搭上一些良心,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平凡的生活:炒一颗白菜,拌上一盘萝卜,可以看到满天星光——要知道,在城市里我已经很久没看到星光了。当然,另一个方向也是这样的:挥霍完这一切之后,也只能就这样沉默下去——在租来的房子里,幻想着还有一个自己用泥土建起来的房子。喝完那几瓶最便宜的啤酒,从市区回到郊区,看到星光一片。然后向着天空大声地发牢骚。过去渐行渐远。

袈裟,袈裟

袈裟是我的一个兄弟。当然,第一次听到《狐灵与和尚》的时候,只听到“袈裟,袈裟”,我想到的并不是我的兄弟,而只是想到唐玄奘。在不看歌词之前,我以为这说的是唐玄奘在往西的十万里路上的心情和遭遇。要知道,听到“风在何处,在东方在西方在南方在北方”,跟我想象中西游场景何其相似。而且,现实中的玄奘,没有悟空,也不会八戒什么的。想一想,就一根禅杖和一身袈裟,不知道需要怎样的情怀才能去到天竺。

可是拿到歌词之后,才恍惚觉得这好像有着是另一种情怀。刘二在唱之前解释说,这首歌是他在看过某个外国小说之后写的。于是心里产生一种小小的“物是人非”的错觉:为什么不是写给唐玄奘的?惜了那一身好袈裟。

醉卧不知阴阳间

《再送陈章甫》是最适合用来下酒的一首。以吉他开头,这时候适合倒酒;接着就是互道别来衷肠,叹噫吁往事;待到高声之处,就长叹无声,转而击鼓敲桌,真是九转十八回,无人会,无人眠。于是仰头又是一杯,埋头又斟上。这时唱不欢畅,酒也饮得百转千回。一句“醉卧不知阴阳间”,足够让酒间一醒,心头一顿。

在刘二唱的期间,我那可怜的想象只能到达小时候所学的古诗“野旷天低树”与“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境地。这首歌的击鼓部分,安排得让十分协切,如澎湃之心情,也不过杯酒之间。千年之后,再送陈章甫,不如说是对影成三人的独酌。

谁挡在前面就压过去

刘二在诗歌上的创造全部都表现在《大地迷藏》之中:隐喻、暗讽、自嘲,这所有的手法仿佛都在告诉那个暗处的Big Brother:我们在看着你,看你怎么折腾这片土地。细细一想,也有那么一种“道路以目”的感觉:“滚滚九百六十万公里”,唱到这里的时候你可以心里轻轻地“呸”一声以示轻蔑。

这一片光怪陆离的土地,“我还能给你说些什么新鲜话”,这无奈的语气让我想把原词“太阳照在空空的锅”改成“太阳照在空空的国”,这样一改,就可以对应那个可以呼风唤雨的时代形象,而且“谁挡在前面就压过去”,时代的车轮碾出的是红二代,噢,不,是红土地。

当然,谁也不能逃离这个游戏。这时候的语气已经是一曲没有任何娱乐意义的挽歌了。让我们排好队,在我们走入坟墓之前,唱一曲挽歌给Big Brother,并努力让它比我们先走入坟墓。

这里的秘密很快就长出来。

被收割的姿势

据说中原的麦子熟了,齐刷刷的一片等待收割机。那一片壮观景象使我莫名的想到春运场景,一大片人,齐刷刷地等待在混乱的火车站广场,仰首观望着属于自己的列车。恕我不敬,这多像一片待收割的麦田。时代的车轮碾过,把辉煌的果实留在新闻联播里,带着麦秆般的残渣,我们回到乡村。

躬逢盛世。以一个等待被收割的姿势,唱着挽歌,给这一片土地和那单个的人们。

小河的《寻人启事》与一个男人的走失

在2005年的昆明火车北站,我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上面是一张黑白照片,写明了走失日期和特征,最后落款写了将报以150元酬金。当时的我像是被针扎了一般,然后又装作没事地上了公交,去找投简历,去找工作。

2011年12月,在成都小酒馆,站着看小河的现场演出。尽管等了很久使得我有些恼怒。但在听到了小河的《寻人启事》之后,忽然又像是被针扎了一般,那种感觉在烟雾弥漫的小酒馆里显得很特别。今天再度听起的时候,忽然想起在2005年的深圳,自己把那个失踪的男人和150元酬金写在一首诗里:

一个男人的走失和150元的酬金

一个男人,他在一张黑白的纸上走失
某年某月某日,某个姓张的男人
不,或者姓赵或者姓孙
在某个街头的拐角处走失
他一定是沉默寡言的
他也一定是神情呆滞的
而且,他的头发蓬乱,衣服肮脏
黑白照片上他的脸有些削瘦或者臃肿
谁也看不清他是不是正在悲伤或者欢乐
他走失了。最后一行写着
若有遇到到者请告知某某
并将以150元的酬谢

一个女孩左手提着包右手拿着可乐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一个男人手里挽着一个女人或者其他什么人
他们都不看谁才是走失的那个男人,因为他们不缺那150元钱
也不缺那个走失的男人
一个拾荒者手里提着灰青色蛇皮袋
他也不看那张黑白的纸,他说到处有人走散到处有人离开
为什么他却只值150元?

一个男人在某个下午走失
他的命运,是150元钱和一张黑白的纸的总和

我的影子,已经扑向了人海
我抓紧我的衣服,努力的不让自己走失

小河《寻人启事》

祝那些走失的人,在另一个地方、另一个时间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