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帅逆行?你帅你上啊

776886727

每次国内有灾难,新浪微博上总会出现各类『最X』的造句和图片。接下来的套路,《坏球时报》和它的追随者们会在12个小时内入场。惯用招式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占领道德高地。目标只有一个:含泪保持动人气氛。

比如这一次,当十数个消防员因为指挥失误牺牲了之后,新浪微博的『感动师们』使用了2011年7月14韩国的一起出租车爆炸事件中消防员们的逆行,营造出了动人的气氛。又一出怪诞的『最』诞生了:世界上最帅的逆行

当人们厌倦了蜡烛和祈福的时候,这个『最帅』成功上位,四处刷屏。在这一次,这张漫画自带有道德加成,这一次中国逻辑再上升了一个台阶,因为这图片帅得让你哑口无言。哑口无言之余你可能还会感动,感动之际你就不会记得这三个问题了:

这些消防兵/员为什么会死?这些消防兵/员为什么会死?这些消防兵/员为什么会死?

问完这个,更多的问题就纷至沓来:为什么是他们?他们有没有基本的消防技能?爆炸的是什么?仓库里是什么?指挥的人帅么,如果他帅的话他为什么不能去死?为什么用水扑火会产生爆炸?为什么是他们去死?为什么?

还有人说『在第一线面临十万火急的情境之下,没有谁能够轻易做出正确而毫无缺失的判断』,这明显就是打官方的脸:要去救火的人居然不知道救的是什么 火,居然不知道为什么会爆炸,居然会不知道仓库里保存的是什么物质。就那么轻飘飘的一句“没有谁能轻易做出正确判断”就让这些年轻人送入火坑,这明显是这 些命不值一提的感觉了。

对不起,这大周末的破坏了这『感人的气氛』。但还是提醒那些歌颂和传唱『最帅逆行』的媒体和微博感动师们一句:你帅你上啊。

夜莺与玫瑰,兼论深情、无聊与残酷

1900年11月,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下葬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墓地。在他死后的一百多年里,女士们(可能还有男士们)的唇印把他的墓碑腐蚀得不像样子,这不得不让巴黎市政府和爱尔兰政府在他的墓碑周围竖起玻璃挡板。

如果将这个作为人生故事的结尾,恐怕连王尔德都不会相信:毕竟,这太像童话了。应该说,这样的爱戴更像是『别人写就的童话的结局』,而不是王尔德自己所写的童话的结尾。要知道,他的结局其实和他的童话一样残酷:在因为被法庭控告为『鸡奸者』(即当时名义上的同性恋)入狱两年,出狱后第三年又患病、穷困,最终死于巴黎的一个旅馆。这似乎是命运给这位童话作家的玩笑。

夜莺与玫瑰》一书所收录的童话,王尔德称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看完这本书,就用“王尔德童话”搜索了一番,发现有介绍『他的童话被视为儿童文学的瑰宝』。忽然想象一下小学语文老师们在课堂上是怎么向小朋友们介绍童话里种种的残酷结局的?难道又要归结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历史和扭曲社会现实么?抑或是原原本本地向小朋友们说,童话中所有的结局差不多都是真的:残酷、真实,让人哑然失笑的个人命运(那个深受苦难的青年,当上国王之后第三年就死了)以及各种不美好。这又明显地违背了『童话』一词在人们认知体系中的地位。这样的『违背』,看来就像是王尔德给这个世界的一个认真的玩笑。

在书中,一再被人谈论的故事《夜莺与玫瑰》被很多出版社当成了王尔德童话的书名。这个故事之后,很多人开始谈论爱情、玫瑰、夜莺的所指是什么,挖掘象征和比喻的意义,这一切的努力似乎都想说明『爱情到底(不)是什么东西』。在看完之后,我也曾想在这个故事里比划出比喻的主体和喻体(玫瑰就是爱情的象征么?玫瑰的刺比喻着什么?夜莺的暗喻是什么?)。但比划了一会之后,才发现自己陷入了『爱情(不)是什么』这个千古的难题之中。所以,不管你对这个故事作何解读,于你的见识来说,都是对的。而王尔德的通达之处,就是用了一个童话故事说明了这个难题,而且这个故事的结局却又彰显着人性:彼之深情,他人可能反而觉得无聊。

是了,这就是世界原本的面目:你那么深情,可能是一句谈资而已;你受过的苦难,对你其实无补于事;你对『朋友』的真诚,或者只是满足其私欲……如果要归根结底地说一句,那就是:这个世界没那么美好,没法让你事事如愿,但或者会有美好发生——毕竟,王尔德先生也没有把九个童话故事都写得那么灰暗、绝望,就拿那个巨人的故事来说,巨人最后还是到了天堂。

在被判入狱之前,这个不羁的诗人被人称为『唯美主义者』。或者是因为他衣食无忧,潇洒而不失幽默,能游刃有余地向人间开各种玩笑(他一向以毒舌著称)。这种风格显现在他的童话里,就是爱说真话,把故事写得不那么美好。如果你被『唯美』和童话所迷惑,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觉得哑然失笑,“这完全是一本黑童话,这不是开玩笑吧”,这是我看完之后的第一个念头——但你又看不出王尔德是跟你在开玩笑似的。

最后,尽管《夜莺与玫瑰》中的爱情比喻可以有很多很多很多种解读,你在不同的年纪,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你千万不要将之作为你的爱情哲学用来指导你谈恋爱。毕竟,人世间的人性要比夜莺、玫瑰、哲学书呆子和教授女儿要丰富、复杂得多,而你要遇到的人也可能比这些有趣得多(或者无聊得多)。

大凉山这么穷,都怪你们这些公益组织、洋大人和小清新?

猪队友相互打脸,还怪公益组织、洋大人和小清新

环球时报一篇《大凉山的孩子这样穷 中国为什么还花钱办奥运?》被广为转载和传播。该文列举了非常多的数据,似乎让人哑口无言:

在给大凉山扶贫方面,官方数据显示,国家在2010年—2013年间,仅在10个扶贫项目中就投入了83.65亿人民币。而来自凉山州教育局的数据更显示,凉山州教育投入连年递增,一路攀升。2011年至2013年,分别达到49.5213亿元、66.0375亿元、70.8406亿元。凉山州政府2012年的报告显示,当地在2007-2012年这5年来,累积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

该文的逻辑是:我政府给凉山州这么多钱,还不能办奥运啊?这里其实没有回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这么多钱都不能让凉山州富起来?2.为什么要办奥运?

这两个问题被文中大量的情绪所淹没,谁也没细想问题的责任方应该是谁的。当然,本以为这事就告一段落了,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开始新的娱乐活动了。

没想观察者网又爆出一篇《世界上最悲伤作文第二页:慈善在让凉山饮鸩止渴》(在传播的时候,题目被改成『投钱这么多为何凉山仍然穷』),该文作者引用“网友”的言论说:大凉山脱贫的最后一丝希望已经被NGO、洋大人和小清新的爱心、情怀彻底葬送,这个地区已经成为了西方公益NGO及其代理人在第三世界渗透并摧毁当地社会自组织能力,从而使贫困地区陷入永世贫困万劫不复的无数案例的一个中国注脚。

这一段愤慨激扬的文字,就差被总结成:大凉山没有脱贫,就是怨你们这些NGO、洋大人和小清新的爱心,你们这些傻X让大凉山人民陷入永世贫困万劫不覆。这种逻辑已经把『中国逻辑』提升了几个台阶,却又把队友《环球时报》的脸都打肿了。诸君请回头看看环球时报所列出的数据:

在2007-2012年这5年来,(当地政府)累积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

即使NGO、洋大人和小清新的钱再多,也不可能超出276.5亿元这个范围,照观察者网的逻辑,难道是因为这些投入让大凉山的贫困地区陷入了万劫不覆么?

而众多的NGO们的工作方法其实比『276.5亿元』要无聊多了:NGO一般都先做基础调查,看看哪里需要帮助;然后开始立项,面对洋大人们的质询;再然后开始培养当地人才,还要小心翼翼地和当地政府相处;再然后才开始做一些项目,诸如:预防艾滋病教育、儿童健康、妇女健康、青少年职业教育等项目。请问,这些项目是如何『毒害』凉山人的?

在经过公益慈善立法在华『发展』的这些年,所有的公益机构无一例外地都需要在政府的准许下行事。大到上千万的项目,小到『给一个村的妇女提供免费体检』,都需要批准。试问,在如此框架下,大凉山还被NGO、洋大人和小清新『毒害』得万劫不覆的话,谁最该被打脸?

大凉山的穷困是为什么

回到穷困的痛苦之地。随着我对凉山的了解越多,就越觉得这是一片绝望之地。从恶劣的自然条件,再到无处可以输出的剩余劳动力,加上一下子从半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现代社会的落差,几无希望存在。而现代流行文化中的浮华、虚无一经涌入,就会以毒品的形式侵蚀那里的年青人。

十年前,我的老师曾举过一个例子,你给怒江的一个农民200块钱的化肥,他转身就卖掉拿去喝酒。当时我们的反应是哄堂大笑,世上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今天再一回想,其实非常简单:在这种绝望的生活里,能见到明天么?还不如一醉。再去想一想,『反正我们这么穷,会有人给我们钱的』。看到这里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咬牙切齿么?并没有。

在这时候,NGO、洋大人和小清新就又成了嘲笑的对象。因为正是他们,傻得要命地,不断地给这些处于穷困中的人予以资源。但嘲笑之后,请不要忘记,并不是NGO、洋大人和小清新把这些穷困的人置于穷困之地。因为在他们穷困很久之前,还没有NGO、洋大人和小清新们的到来。

所以,即使NGo、洋大人和小清新们的做法效率不高,但在公义上,他们不是天然的责任方。

如何才能够不穷?

在诸多质问之后,肯定会有人问:你能不能有些建设性?这着实让人为难,毕竟我们纳的税养着很多公务员,而要让纳税人去提『建设性』总有些不合时宜。况且,在网上Google一下,就能找出很多不错的答案。在这里我不妨『建设性』地归总一下:

1.如果自然环境不宜人居,那是否可以考虑让人迁移?

2.众多的剩余劳动力(就是过了农忙没事干的青年人)无法输出,大多是因为:到了城市里不会说汉语、学历低、没有职业技能;那连年投入的教育经费呢?有双语教育么?那能有不需要汉语的工作么?有这样的企业么?

3.民族融入。在翻阅一些文章中看到,在当地彝族文化里,对陌生人的盗窃并不触及其文化价值中的道德底线。尤其是对汉人的盗窃是默许的[注]。这里当然是一种可怕的偏见。可是,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偏见是没有『自古以来』的。是因为民族政策?还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公平?

4.社会融入。在从半奴隶社会踏入现代社会之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被瞬即消弭。在普通农村中的人情关系维系社群里,有着各种的规矩存在。再加上国家权力的渗透,使得一般的农村社区得以正常运转,丛林法则也让位于现代的人际关系。而另一方面,现代都市的人际关系已经发育出了各种骗、抢手段,而刚脱离了半奴隶社会的人们,社会关系尚未重建起来,又被外界的流行文化吸引,却又被无情地拒绝。最终,他们的无法融入,就产生了混乱和暴力。

可是,谁在乎呢?谁曾为此做些什么?至少,NGO、洋大人和小清新们无能为力。

[注]见周如南《都市冒险主义下的社会空间生产:凉山地区彝族人口的城市流动及其后果

后记:在写完这篇文章之后,NGOCN的编辑陆非大人在编发本文的时候加上了许多引语和补充。在此,回头再看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创始人候远高教授的结论,又觉得殊途同归。他在一篇《凉山彝族乡村陷入发展困境的真正原因》的文章中写道:

当地持续贫困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是教育的缺失和文化的边缘化。教育缺失表现在凉山彝族农村成年人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缺乏适应现代生活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文化边缘化表现在彝族乡民既不懂汉语文,也不能通过彝语文获取现代知识和信息,导致他们与现代社会相隔膜和冲突,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当中。即使能到城市打工,他们也因为存在文化障碍而遭受社会排斥和就业歧视,难以获得合法收入和公共服务,不能融入主流社会分享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机会和成果。

如果只对NGO、洋大人和小清新们所付出的努力的嘲笑,而罔顾责任主体的所在,那才真是对常识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