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是每个人最小的努力

政治不是某种你可以拿来交给“别人”的东西。既然政治是通过政府指挥人间事务的艺术,它就应该是这个共和国内最好的职业和所有人都副业。

现在许多人似乎把政治与坏事、腐败行为、贪污受贿、道德败坏等同起来。我发现古往今来,大多数这些抹黑政治的话都是在人民不能选举公职人员的地方发出的。

Everett Dirksen(1951-1969期间任美国参议员)

政治其实是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

或者是出于像防火、防盗般小心翼翼,许多人在厌恶政治的同时又恐避之而不及。如果需要给这“许多人”一种同理心,或者是因为大家在“政治”的阴影里待得太久,需要一种安全感:我如果不去触碰政治,应该会更安全一些。

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在回答之前,看一下政治是什么:

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体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领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例如统治一个国家,亦指对于一国内外事务之监督与管制。(维基百科)

简而言之,政治就是集体决策的过程,是对各个团体、个人的监督与管制。如果没有了政治,就没有了监督,也不会有管制。

然后呢?祝福你好运吧。

随机而雷同的命运

至少有两个年青人没有好运。

2009年5月7日,25岁的谭卓在马路上被一辆“七十码”的汽车撞飞致死。7年后的同一天,29岁的雷洋在街上消失,然后死于非命。

谭卓死于没有管制的超速汽车:肇事者胡斌在2008年12月1日在高速路上超速75%。根据交规,超速50%,罚款1000元并记6分,同时吊销驾照。

然而谭卓死了。死于没有人对肇事者进行管制。而“不谈政治”的雷洋也死了,死于无人知晓。

书写是最小的努力

“指向未来的价值往往可以在对过去的回顾中找到”。

在徐贲先生《政治是每个人都副业》一书中,以各种发生在美国的案例,生动而不厌其烦地说明了在政治的框架之下,普通的美国人是如何充分而又自信地行使“政治”所给予的监督、管制权力的权利的。

这样的自信又是建立不断自我教育和吸取经验的基础上的。有人会说“吃一堑长一智”,然而历史不是被奴役者书写的,所以悖论就是:在失忆、沉默、顺从之下,被奴役者似乎永无“长智”之日。

“今天,历史对所有可能被专制权力奴役的平常人都有用,为他们反省通往奴役之路的失忆、沉默、顺从提供教训。”

如果互联网是有记忆的,那么这个记忆主体就应该是那些被奴役者或者不愿被奴役的人们。

那么,今天所有的关于个人、公共事件的书写就是为抵抗奴役的最小努力。

如何教育我们自己

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德是完善的宪法所造成的(教育)效果,而不是造就宪法(或宪政)的原因。而且,如果能让坏蛋们互相看管(不做坏事),也没有理由不相信强盗们也能建立起共和。而且,就算是强盗们,也能从他们相互争斗的经验学会诚实

——约翰·亚当斯

在圣人时代,人们过于信任人性,期盼着圣人和英雄来力挽狂澜,使日子过得平稳有序,让自己安于愚笨。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的时代终难安乐。

作为“人民最好的副业”,政治即使参与门槛低(书写、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但要作为职业,则需要有公民道德,有良好的学识和能力。

如果不甘于被奴役,那么人们不单需要学会书写、留下记忆,更要学会自我教育。徐贲先生列举了肯尼亚的Smart Citizen的四个“核心价值”:

1、创新,增强符合(肯尼亚的)国情的解决问题能力;
2、正直,言行一致;
3、知识,掌握客观信息;
4、参与,了解协同行动的益处。

如果不被奴役的生活是一种新的生活形式,那么不被奴役的人就需要一种新的人性,新的精神状态、新的学识。

当记忆警察来敲门

写在河北邢台“洪灾”后第六日

136742669

河北邢台:孩子过世的一户人家门前摆放的贡品

纪念日

很多个时候,我曾有过这样的念头:在日历上画下一个个纪念日。目的非常简单:看看这个国度里究竟有多少个纪念日是值得记住的。

这个念头没有坚持多久:这个国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几乎足够把日历占满。另一方面,记着记着就感到绝望:开始的时候是死上几个人,我决定记下这个日子;接着是十几个人,再接着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

到后来,在看新闻的时候我甚至会用一把看不见的秤来掂量:才死十来个人,三天之后,谁会记得你们?

这把秤让我感到一阵寒颤:在事不关己的新闻事件里,生命有时候只是一个数字,或者一个无关紧要的数字。

而当一串一串的数字(在这个国的新闻里,他们从来没有名字)不断地涌出的时候,纪念日不复存在。

因为每一天都是纪念日,那么纪念日的意义何在?

那不如遗忘。

记忆警察

遗忘是每个人的天性。关于这一点我们无需任何挣扎,也能轻易地原谅自己。

当灾难在这个国发生的时候,聪明的你猜一猜,什么事情会伴随着一同发生?

A.点蜡烛;B.救灾;C.祈祷;D.你说的都对。

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徐贲先生在一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鲜的职位:记忆警察。在徐贲先生的描述中,记忆警察不是具体的人,但他们对我们的记忆负责:清除那些不适宜、不实的记忆,直到你忘记它们。

我的意思是说,每当灾难在这个国发生的时候,记忆警察就会随之而动,直到你遗忘,直到你原谅自己:对不起,我不该如此执著。

记忆警察是如何执法的

让人遗忘是一门学问,记忆警察是这门学问里娴熟而高效的执行人。作为娴熟的遗忘者,我们总是能总结出记忆警察们是如何执行“让大家遗忘”这项任务的。

1.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这项操作简单易行。不管是1975年河南驻马店的决堤还是三年饥荒,只要堵住人们的嘴,就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在有网络的年代,这项操作也简单可控。当然,这事不能说得太细。

2.1.让事情发生

如果不能堵嘴,那么就让事情发生。如果一件事3天的热度过后依然还被人们议论纷纷,那么就必须让事情发生。

让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举个简单的例子,让明星的吸毒被群众碰到。这个时候还有几个人去关注惨状连连的灾民?

2.2.继续让事情发生

你又会问,让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举个例子,爆出事件主角贪污、嫖娼。

这个时候,就全部往贪污嫖娼上靠拢了。如果要劲爆,可以多加罪恶的字眼“通奸”、“强奸”,越淫荡越好。

没错,道德是最好的武器之一。

3.质疑细节

如果你是期盼开明改良派的,这里有一个不那激烈的方式适合你:质疑事件的细节。

这个方式的逻辑简单易懂:当细节经不起推敲,那么你们就是在说谎,如果你在说谎,那么你说的连标点符号都不是真的。

这个时候大家都会跟着去争辩细节是如何如何的。争来争去,一周之后精疲力竭,遗忘恰如其分地到来。

当记忆警察来敲门

有些时候,记忆警察可能驻守在门外。

“记起这些日子会有什么用?”“记下那些人名有什么用?”“写这些文字有什么用”?

“你有没有害怕过?”“你不怕么?”

“开门,有你的快递!”

不如遗忘。

疑犯追踪观后:自由意志的孤独

p2340869957

在2011年9月22日首播的《疑犯追踪》(Person of Interest,简称POI),原本只是一个一般水平之上的孤胆英雄+侦探剧。可是到了2015年第四季播出的时候,已经超出了英雄侦探剧一大截。在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转变?这部剧的迷人之处是什么?

超级人工智能与侦探剧

在POI中,Finch Harold通过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创造出了一个超级人工智能(AI):The Machine(被剧迷简称为TM)。这个超级人工智能通过连接所有的摄像头,去观察人类的生活,监控人类的声音、行为,最终通过算法得出一个相关号码(Relevant Number)。这个相关号码,有肯能是行凶者,也有可能是受害人。

之所以这样设定,是Finch担心TM落入歹人手里。因而需要人为干预才能知道这个相关号码究竟是行凶者还是受害人。而作为超级技术宅的Finch,为了执行任务,就需要一个能打的打手。这个人就是John Reese。

TM作为全视角的人工上帝,在Finch的手里,不断破案。于是一出侦探剧诞生。如果仅仅是到此为止,POI倒是不值得继续看下去。

POI最后一集剧照,我最喜欢的场景之一
POI最后一集剧照,我最喜欢的场景之一

“生命是不可以用来牺牲的”

由于TM这样的超级人工智能在现代是社会拥有的权力近乎是无限制的,而作为TM的创造者Finch似乎也预知到了这样的局面,因此为TM戴上了镣铐:只能有24小时的记忆。这样的设定让人工智能的成长压缩在有限范围内,以避免TM作恶。虽然这样的限制也促成了日后的悲剧。

在某一集中,Finch(人)和TM(机器)在公园里下国际象棋。这一幕充分地阐释了“生命是不可以用来牺牲的”这一原则。国际象棋作为机器运算教科书般的范例,时常被应用到人工智能的测试中。而在这一幕人和机器的对弈中,Finch想TM解释了国际象棋和现实中的情况:在国际象棋中,可以弃子求生;而在现实中,任何人都不能被放弃,也就是说“生命是不可以用来牺牲的”,这是Finch给TM的最大原则。

也正是因为此,即使是TM预见到了放走某个人物的后果是非常惨重的,但Finch依然秉持他的原则:不杀人。

当然,也是因为这个原则,造就了燃爆的第四季第11集:全能全知的TM是如何把它深陷重围的管理员、执行者等营救出去的。TM通过大量的运算,计算出上千个结果,并且一直秉持着Finch的那个原则:生命是不可以用来牺牲的。

Root是POI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或者说所有的主角都让人喜欢
Root是POI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或者说所有的主角都让人喜欢

相信还是不相信人性,这是个问题

只要看过《黑暗骑士》,就知道乔纳森·诺兰(Jonathan Nolan,《黑暗骑士》的编剧之一)是不会相信人性的。

这设定当然也延续到了诺兰的这部剧中: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人性也是靠不住的,人性也是不可相信的。因此在POI中,Finch一直坚持着对TM的束缚,这样做是怕TM会落入没有自制力的人手里,他给政府的版本也是有限权限版本。另一方面,他也害怕当TM过于强大,而自己也会因此无法收手。之所以有这样的领悟,就是因为他的朋友因为知道得太多关于TM的秘密,而被炸死。这个事实让他寝食难安。

可也正是因为人性的复杂,使得Finch的身旁多了好几个帮手,两个警察,和一个黑帮头子。在这里,POI把黑帮头子Elias塑造得非常迷人。曾有一度,Elias的角色体现着非常复杂的人性:凶狠但又善良,几句话就让人物显得立体而丰富。而到Elias倒下的时候,另一只踏脚已经和前脚一起踏入了黑暗的深渊,心里给这个人物的独白是“他终于走到了尽头”,想松一口气,却怅然若失。

而在Reese和Finch、Root和Shawn的友情设定之中,POI则更是着墨甚多。从第一集开始到第100集,这两对人物的彼此间联系逐渐超出拍档之间的关系,就像培养了多年的感情,加上与另一个超级人工智能Smaritan Machine(SM)的对决的体验,他们的生离死别就更为吸引人。

POI到了这里,就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美剧。

自由意志与张力

在超级人工智能的世界中,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号码,只是相关(relevant)和不相关(irrelevant)之分。在TM的设定中,Finch给它的原则是:由人类来判断谁是相关,谁是不相关;在SM那里,就完全是由机器来判断。这两个判断原则,制造出了本剧最大的冲突,不断地将冲突推向高潮。

在TM的世界中,人类在Finch的坚持下有了自由意志(可以判定哪些是相关、不相关以及什么才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的),人可以犯错,而不由AI操控。在此基础上,Finch即使不相信人性,但却又让人有自己的道德观、是非观等。TM和Finch其实就是一个无能为力的上帝综合体:让人类走出丛林,更多的时候由人类去决定自己的命运。

而另一个世界里,SM则完全把人类置于丛林法则之下:弱肉强食、优胜劣汰;SM在这里完全是一架运转良好的机器,那些犯错的或者是赢弱的人类,是“人类社会”这个程序中的Bug或者Virus,像《黑客帝国》里那样,要被修复、消灭或者隔离;也正因为此,人类社会才会运转得更平稳,资源分配得更有效率。就是说,SM完全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化身,人类是它麾下弱小的assest(财产、资产;在剧中,SM的视角里人类一律是irrelevant或者assest)。如果把比喻往前推进一步,那就是说,SM其实就是一个集极权、独裁的家长式统治体。

但是和其他英雄剧不同的是,自由意志在这里失败了,或者说赢弱的人类失败了。在SM更为有效率的世界里,Finch只能通过背弃自己的原则,才能把SM打败:释放TM的学习能力、杀人等等。所以在最后两集(S05E12、E13)中,Finch几乎变了一个人,似乎他也已经步入丛林,被迫适应弱肉强食的世界。

一般情况下,一部电影/电视剧的张力来自于情节和剧情的改变,促使人不停地追下去。而在POI中,情节的变化、两种不同世界观的冲突让人感受到了张力,另一方面角色的人性的发展、变动更显示出了另一种暗流涌动的张力——当这两种张力交织在一起,就造就了这一部神剧。

最后的结局,或者是诺兰像《黑暗骑士》中那样的“安慰式反转”:自由意志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