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本阅读量过亿的烂书

5

流行写“作”这回事

当我快速看完几篇张嘉佳先生《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书的文章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一种羞愧:写得这么烂的文章,都可以阅读量过亿,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写好文章?

但是,张嘉佳们写得到底有多烂?为什么这么烂的文章可以阅读量过亿(如该书包皮所说,在微博阅读量过亿)呢?

不妨试举几个栗子来烤一烤。到底有多烂?

一、浪费纸张

这是一本有293页的书,标价36元,出版社用最好的纸张来印刷,厚厚的一本打开之后一看,卧槽里面怎么全都是微博语录体?即使是人们常常拿出来当作是诳人稿费的古龙小说(古龙倒是大方承认有些小说篇幅真的是骗稿费的)体也自叹弗如,更不要说张嘉佳先生似乎用多了ctrl+c/v这两个组合键,一篇文章里多次复制粘贴,开头和结尾一字不差的文章,看得出的觉得你是首尾呼应但实在词穷,看不出的估计你是手抖复制多了一段吧。

二、语录箴言体,不知所云

在举栗子之前,不能不说一下当年的黑历史。在我少年时代,曾经用巨资(对一个穷少年来说)买了一本《辽宁青年》(不知道这刊物现在还活着不)的卷首语合集,然后时常温习,活学活用到作文中去,颇为得意。直到帮同桌写了一封情书给一个姑娘,结果被反映看不懂,“写的啥?”。这个打击无异是巨大的,巨大到我差点怀疑人生。但后来又被《读者》给鼓舞了,继续活下去。

当时的《辽宁青年》的卷首语其实跟《读者》的心灵鸡汤无异,几乎每一句都是箴言或者语录,甚至可以随便拿一句出来,贴床头上,你都可以满怀感激、感恩、感觉、感触、感怀地过完无聊而又重复的一天。因为,即使你研读一万遍,这样的语录、箴言其实就是一句不知所云的空话,你所收获的不外乎是一个阿Q式的安慰:无聊而又平庸的一天过去了,干!

而如果将这样的“才能”用在写作上面,又不免有种无聊与不知所云。如果你还不明白,可以去瞻仰一下张嘉佳先生的微博,随手一录,箴言大师跃然而出:

美食和旅行,可以抵抗全世界的悲伤。

走过多少辜负,雨打芭蕉哭成狗。总有一个终点,满树花开是人间。

没什么东西,是非要不可,悲伤总好过卑微。不怕变成弃子,喝杯酒明天再来。就恨低落尘埃,风吹过不复存在。

你或者会说,人家在写微博,当然是与语录体了。可是,如果你不幸手贱买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翻开一看,里面的故事大多只要200-500字写完,张嘉佳先生硬是会用以上箴言给你添够2000-5000字。所以,这本书根本不是什么随笔集,不如说是张的新浪微博发言集。

那你该如何写一本阅读量过亿的烂书?再举栗子来烤一烤:

1.你一定要有丰富的感情经历。不管你是当电灯泡还是当备胎,还是傲娇地拒绝别人,你如果没有上十次,你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吧。什么,真的没有?没事,这些可以编啊。如果只有5个,那你可以换个名字,不同体位,都来一遍。这样就什么都有了,看的人也会跟着高潮的。

2.你一定要学会造句。特别是这样的:云和海分居两地,人和人相聚别离。如果你不会,我来教你:

A.拆词:拆开一些日常用语,再高阶一点就拆不常见的词,再高阶一点,就拆一个字。

我和你就像白天和黑夜,相逢的时候不是黎明就是黄昏。(这话可以用于拒绝一个人,给别人发好人卡)

觉得贪恋是个美好的词。有欢可贪,有人可恋,活得兴高采烈。(这拆的是贪恋)

人是千方百计,十面埋伏。生是万般无奈,一声叹息。昼夜往返,各自走好。 (看到没有,人生艰难,这四个字被拆得可能连爹娘都不认识)

要拆一个字,其实很简单,『愛』一个字就够说半天了。

B.比喻:比喻是很多作家都会用的手段,你不要学得像王小波老师那种,一大篇文章整体都是个比喻,你可以学一下张嘉佳先生,意思一下就够了。

如果你是扉页,不要弄丢书名。如果你是飞鸟划破的湖面,不要弄丢水声。(其实我真没看懂这是什么比喻)

C.学会用“傻逼”!在一篇文章里,不用一下粗俗的俚语,你怎么好意思说你生活过?如果这时候你能把拆字和比喻也运用上,那简直是人间金句,微博大V。

“喜欢”是个开关,一旦按下,那巨大盲目的幸福,那失声沉默的痛苦,就没办法自己结束。终于等到断电,傻逼们打开胸腔,把心脏当作充电宝。(你看,这里用了比喻,用了“傻逼”,还用了你经常需要的充电宝,这样来说爱情,真是不红都没天理对不对)

什么,你还没学会造句,你可以去买一本汪国真的诗集来看看。记住,汪老师当初的社会没有充电宝,也不太说傻逼,你记得要转换场景。

D.学会写人生箴言。

世间有地心引力,总拉扯着你向下,掉进河流里。趟过去,你会知道,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没什么要让别人明白的事了。(这最后其实说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是屁话,包括作者所说的一切么?)

写人生箴言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些大家都懂的。公式就是:说一些常识一样的废话,再加上一句感触或者鼓励的话。这样,一句人生格言出炉了。

3.一定不要说太细。记住,你要写的不是小说,也不是什么随笔,你要写的是“流行”。听懂没有?『流行』要做到的是:不能把事说得太深,这样容易没读者;也不要说得太仔细,因为容易被抓小辫子。要写到什么程度呢?摆一本《读者》在面前,多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比喻(最好风牛马不及的),写不下去了就用回车键啊。

4.一定要写爱情,最好有小三、出轨和浪子回头

这其实是万古常理。人人都爱八卦,很多人喜欢在别人的感情故事里寻找答案,还把这些故事当成指南。真是病得不轻。试问,每个人的人性和处境有多不一样,生搬硬套还不是害苦自己?

再说,如果不写爱情,几乎是没有市场的。

5.一定要短得像夏天里姑娘们的裙子那样

你看,我也学会了比喻。你的文字不要太长,要适合微博阅读,要短,短得性感才好。当然也不是让你用500字就把故事说完,是让你用500个短句把500字的故事分行说完。最好是一句一段。

比如,这样的
故事,才是
最好吃的馅饼,和
最美的结局

6.参考资料。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就连郭敬明抄袭也要看书啊。所以你总得有些吸收才对。以下是一些参考资料或者资料来源。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左右

汪国真
郭敬明
《萌芽》
《读者》合订本
《青年文摘》合订本
刘墉
林清玄
《辽宁青年》
李敖
《知音》
《故事会》

新时代里的饥荒:谁最先遭受贫困,谁最先死去

在看《贫困与饥荒》的第一、第二章的时候,深深感到之前被遗忘的数学和经济学基础不够用。

阿马蒂亚森先生在这本并不厚的书中,用经济学的方式解构了许多关于贫困的概念(第一、二章)、解释了如何识别贫困、饥饿、饥荒等(第三、四、五章)。之后的内容就是用严谨而又细致的笔触,将孟加拉大饥荒、埃塞尔比亚饥荒、萨赫勒地区饥荒和孟加拉饥荒进行分析。

在严谨地运用了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方式分析过以上饥荒的发生之后,阿马蒂亚森用数据论证了一个结论:死于饥荒的人们,并不是因为死于粮食缺乏,而是因为死于权利的缺失。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即使是经济繁荣时期(1943年的孟加拉)也会产生饥荒;而即使是在自然灾害,如1972-1974年的撒哈拉地区干旱时期,整个撒哈拉地区的粮食供给足够生活其中的人们消费、食用。这就像一个比喻:在盛世,人们饿死在一个粮仓旁边。

在这里,森提到以权利的方法来考察贫困与饥荒的发生因果。这个方法的现实意义就是:所有人类政府都应正视,不平等的差距的扩大,会导致新时代的饥荒。

在分析中,森注意到1974年的孟加拉国难民中,44.5%的人口属于工人(包括工业、农业工人)。这些工人除了出卖劳力之外,手里没有其他资源可以换来粮食,所以当经济出现波动(如他们忽然失业),他们是最容易陷入贫困的人群。在这里,这些工人缺乏的是交易劳力的权利。

另一方面,在以上所分析的饥荒中,饥荒没有得到很好地遏制的原因之一,就是当地政府的无能。他们似乎不知道如何将粮仓中的粮食发放到难民手中。

第三,粮食支配体系(市场拉动)可能会对一些阶层非常不利,这会让他们陷入饥饿中。比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购买粮食或可支配粮食的货币数量很难跟得上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就说,当经济萧条来临,城市人口其实要比农村劳动力更抗压。

这一条的现实意义是:在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下,当经济难以好转,那些完全脱离了土地的90后农村劳动力(农民工)们,他们的抗压能力几乎为零。

最后,作为人类政府的警醒:其实所有饥荒的形成,都与人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有关。

其他:

  • 在众多饥荒中,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率非常高;
  • 饥荒实际上是一次经济灾难,而不是粮食危机;
  •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只能解答市场问题,却无法解答当一个群体缺乏市场权利和购买力不足时怎么办的问题;
  • 市场需求反映的不是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欲望,而反映的是人类基于权利的选择,并有能力购买的需要

境内灾难报道学

课程目标:在经过报道境内灾难之后,要感动大部分人,报道几个人,忘记有没有人(死去)。

概述:境内灾难报道学是一门占领舆论高地必修课程。通过对本门学科的学习,要求境内新闻传媒人士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去报道境内灾难事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颂扬“感恩”、“感动”,最终实现大灾有大、小英雄,小灾有大、小典型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境内灾难报道学共分三章,分别是:如何报道一次灾难、报道时如何给领导拍照、如何撰写典型优秀人物事迹以及新时代下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

同时,境内灾难报道学又有四大“突出”:突出领导重视、突出灾难的不可预知性、突出救灾英雄人物事迹、突出救灾成就。

一、总论:如何报道一次灾难

灾难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报道不好,会对舆论引导适得其反。因此,要在报道是秉持四大“突出”原则。比如,灾难发生时,一般的新闻就是这样的:

路边社6月4日电  6月4日上午,XXXX召开会议(请按照灾难的级别填写,如超过36人死亡,可能会涉及到更高级别),听取了XXX工作组关于XXX的汇报,就做好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XXX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的同时,可能还会作出批示)。

会议认为,XXX事件发生后,XXX高度重视,XXXX提出明确要求。(如果这里涉及到的部门多的话,你可能需要向你的资深同事问问,哪个部门排在第一位,哪个部门又排在最后,等等。如果你写错了,走着瞧吧)

会议强调,要采取什么原则,当前形势怎样,当前要做好以下哪些工作(这里你就可以展开说了)。

灾难发生后,一般的新闻是这样的:

  1. 大灾当前,救援在细节中:细数救援人员的20个最美细节;
  2. 某地救援人员有伤也坚守一线
  3. 某某部:迅速做好清理工作,保障清洁
  4. 特写:一场救援中的官兵们
  5. 网友关注:谢谢救援人员,你们让奇迹发生
  6. 葬礼开始了,戴孝的人却在救援一线

提示:在撰写此类新闻时,应该充分挖掘典型人物故事(这些人物可能是一些:刚结婚的、妻子就要生产的、家里可能刚死人的、受伤的、生病的),突出他们的事迹。如果他们的事迹不突出,那就通过突出救援难度来突出典型人物。

当救援黄金72小时过去,新闻可以是这样:

  1. 英雄本色:某救援队特写;
  2. 救援队有多少困难要克服?细数最帅的救援队员;
  3. 再立功:某救援队利用XX技术广受赞誉;

提示:在黄金72小时过去之后,应该继续秉持四个“突出”的原则,继续报道典型人物(团体)的事迹,引导舆论阵地,化悲痛为感动。别走开,最后还要对突出人物(团体)进行颁奖。

二、报道时如何给领导拍照

为了突出领导的重视,必须以图片的形式来表现。过去,人们常用大段抒情文字来表达领导对灾难的重视。那是Too simple, naive.俗话说,一图胜千言,没图言鸟。所以,拍照是最重要的。

在 给领导拍照时,领导一般处于中间位置或者黄金分割点(没学过黄金分割点?百度啊!)。这时候领导一般都学会了自己打伞、自己泡面、自己走路、自己吃饭了。 所以,你就最好学会捕捉他们在做这些事时的表情。当然,在领导打哈欠的时候或者你拍到领导打哈欠的时候,就当啥都没发生过。

三、如何撰写典型优秀人物事迹以及新时代下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

这 一章是境内灾难报道学的重点。如何撰写典型优秀人物事迹?第一、找到这些典型人物;如上述所言,这些人一般都是:即将结婚、正在举行婚礼、生了病、受了 伤、家里死了人(或者重病)。总之,这些人处于大悲大喜中,或者他/她根本就是弱者(如十岁的儿童、70岁的大爷/大妈等)。这样,有了人物内心冲突、现 状与灾难的冲突,故事就好写多了。

如果实在找不到这些人怎么办?没有问题!这是个看脸的时代,你只要塑造几个“最美”、“最帅”出来就可以了。救援队伍中,总会有那么几个人长得好看的吧?什么?没有?!我去,那你就写几个最没瞬间啊,要不就写几个最帅瞬间也行。如果实在不行,你也可以写几个最激情瞬间。

在这个时候,你可以:

  1. 塑造“最美”、“最帅”,这是个看脸的时代,你懂的;
  2. 塑造感人事迹;不感人,毋宁死;(唯有感人才能让承接出最后的完美结局:颁奖)
  3. 感叹祖国的强大;
  4. 强调救援队伍的力量是威武、雄壮的,总之,就是牛逼;
  5. 把故事的重点放在救援的努力上;(要知道,大家都习惯于“他们那么努力,能不能救出人来大家是不会计较的啦”这样的思维)

你不可以:

  1. 追问那些不感人的事迹;
  2. 采访灾难发生的根源——出发灾难是纯粹出于天灾;
  3. 报道任何让领导上面子过不去的事——除非上一级领导批准;

在新媒体时代,该如何传播英雄事迹呢?新媒体时代,除了一小撮之外,大众的眼球都喜欢感动、为领导点赞和为祖国骄傲。但是,在注意力经济面前,要注意撰写好的标题。所以,最关键处就是:写个好标题!试举几例:

  1. 生为国人,何其有幸!(这里充分宣扬了为祖国骄傲的情感)
  2. 救援一线,中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儿(这个标题很赞,既充分地利用看脸经济学的特质,又充满了骄傲、自豪、感动)
  3. 4天3夜,那些感动我们的瞬间(这个标题就一般了,但还是抓住了感动二字)
  4. 感谢你无数次有过那悲伤的水域(这个标题有点文绉绉,但夸得实在是惊天地,泣鬼神)

四、后记

熟 练以上技能者,可出入境内各大报社无虞。如果技能点太多,请谨记本学科目标,以及四大“突出”原则。请跟我朗读:在经过报道境内灾难之后,要感动大部分 人,报道几个人,忘记有没有人(死去);报道时,要“突出领导亲重视、突出灾难的不可预知性、突出救灾英雄人物事迹、突出救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