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与诗歌之美

长相思 拍摄于2007年6月15日 金龙小学

前言

在我的孩童时代,充满好奇心的我不知道从哪里借来了一本《唐诗三百首》。由于我不知道这本书是从哪里借来的,于是一直没有归还。然若这并不能让我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因为从语文老师的教诲中,我们必须用那拗口难念的普通话来朗读这些文字。这对一个以白话(粤语的一个分支)为母语的人来说,并不太好玩。更何况,老师们的普通话不见得比我们标准多少。

这事直到中学时代,当语文老师们的普通话比我们标准的时候,情况才有一些改观。但是,在一遍遍的“中心思想”的教导中,语文老师们像拆解尸体一样,把一首首古诗拆成:意境、用词、中心思想、时代背景、韵律等等。我也例行公事般的把它们背下来然后再在考试的时候把它们填上去,也竟颇受老师们的喜爱。

但是,还是没有人告诉我,这流传了几千年的诗歌有何美好之处。当然,也可能是即使老师们想告诉我们,可能也没什么机会说。毕竟这“诗歌美好之处”不在教学大纲内。这个时候,当我可以自如地运用普通话的时候,我发现了即使是用粤语,也是可以朗读古诗词的,而且念起来还是感觉非常不错。

这个念头直到周云蓬的《游子吟》才得以验证:原来古诗是可以用粤语来吟唱的,而诗可以入歌,歌能咏志亦能感怀。听完这首用粤语诵唱的《游子吟》,忽然有一种要去当语文老师的冲动:在介绍古诗的第一课,我要把这首歌放上一遍,不用介绍中心思想,不用分拆它的任何元素,就是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安静地听,就可以感受到诗歌之美。

就在那一刻开始,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诗与歌是不分彼此的:所有的诗(包括宋词、元曲)均可入歌,只要有合适的乐曲。而在众多的音乐类型中,简单、朴素的民谣则是最接近诗歌形式。而大多数民谣所歌唱的人性则又最接近诗歌的艺术属性——绝大多数的诗歌,诵唱的都不外是“人类丰富的人性”。

为了这“丰富的人性”——特别是爱情之外的丰富人性,我特意寻找了一些歌曲来支撑这民谣与诗歌之美。要知道,在诗与歌之中,有除了爱情之外更宽广的物事,那就是——命运。

1.西北偏北-刘东明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诗人小引。到过兰州的人大概都吃过牛肉面,街上随处可见伊斯兰的白头巾。在兰州市里,不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看到像苦行僧般前行的黄河。白天的风沙,有时候吹得你脸发疼,笔直的高楼比其他城市要高。冬天的白日,走过街口,就可以感受到楼房投下的阴影,冷得让人像喝一口烧刀子才敢继续往前走。到了夜里,随处可以看到人们喝着黄河啤酒、五泉山啤酒,有人吆喝,有人低吟。

狭长的兰州城,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到了冬天,到了夜里,到了黄河边,你就会觉得这个奇怪地方让你奇怪得哭不出声来。这是2007年1月的我的感受。

2.再送陈章甫-刘东明

陈章甫是李颀的朋友,《送陈章甫》是李颀的送别之作。比起李、杜的送别诗,这首诗只能算是处于水平线之上一点点的位置。但是刘东明出色地用现代中文再次地为陈章甫送了一别——与其他一般的唱“姑娘”、“流浪”、“南方”的歌曲比,高出了一大截。

乐曲中以吉他和鼓点互相配合,恰如原诗中的韵律那样,赋予了这首歌新的节律。特别是高潮部分,鼓点配合歌词,有一种“踏歌而饮”的感觉。以吉他开头,适合倒酒;接着互道别来衷肠,叹往事;到高声处,长叹,无声,转而击鼓敲桌,似无人会,无人可言。仰头又是一杯,斟上。这时唱不欢畅,酒不尽欢。一句“醉卧不知阴阳间”,足够酒间一醒,心头一顿。

就如千年之前的江畔渔火,小栈独眠。千年之后,再送陈章甫,不如说是对影成三人的独酌。

3.我不相信-尹吾

只出过惟一一张专辑的尹吾把北岛的同名诗编成歌。这首写于1976年的诗在尹吾的乐曲中获得另一次生命。1994年,尹吾借助推销药品的机会,来到北京。之前,他是一名从广西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学校是某个乐队的主唱。到北京之后,艰难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他必须养活自己,同时还要养活自己的另一个梦想——音乐。于是,他的工作分别有:当搬运工、踩三轮车、仓库保管、药品销售、药店营业员以及街头卖艺者。1999年,他用自己的积蓄录下一个唱片小样,到麦田音乐自荐,并被签下。故事到这里本来足够完满。但是,很不幸,原本与朴树、叶蓓等人一同出的唱片(他们三人被人称为麦田三原色,尹吾是红色,据说这个未出的唱片就叫做《红色》,但没有考究过),最终夭折。

尹吾惟一的一张唱片后来转到新蜂音乐出版,那已经是2000年的事。之后,他如同一些北漂族一样,心灰意冷地回到南方,开了一个药店。

4.请相信-尹吾

依然是尹吾,不过这一次他给舒婷的诗《请相信》谱曲。就像生命的两面体一样,这首歌与上一首歌一起,放入了他惟一的专辑《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中。在北岛说出“我不相信”之后,舒婷说“请相信”。在决绝地喊出“我不相信”之后,好像为了安慰自己一样,尹吾只能唱给自己听:请相信,不是一切呼唤都没有回响。

要给两首著名的诗歌谱曲,并唱出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而更难得的是,这两首诗如同硬币的两面,需要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表达,如果没有足够的音乐才华和理解能力,恐怕只会陷入诗人的情绪中而不能自拔。

5.九月-周云蓬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这是海子诗作《九月》中的一句。曲的原作者是张慧生,经过周云蓬的改编和演唱之后,这首诗、歌得以被更多人熟知。这首诗与歌,让人惊叹地连成一体,几乎难以分辨究竟是谁塑造了谁。从诗的意味,到歌的意蕴,写诗的海子、作曲的张慧生,如同一个人的身与影一样,仿佛站在草原上,却仿佛在别处的远方,弹着琴,唱着歌,不知道是泪水呜咽,还是琴声飘动。然而,第一句诗(歌)是这样的:“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站在不存在的草原上,众神死亡。

2001年,海子逝世12周年。同一年的11月,张慧生在北京自杀。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6.长相思-周云蓬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的一首词。纳兰性德是清朝权贵之后,但却也是一个名门的异数。十九岁的时候,纳兰性德娶妻,恩爱有加。或者是上天怜惜他的诗才,于是让他的妻子在三年后难产而亡。从此,作为诗人的纳兰被人记下。敏感、惆怅、伤怀,这些都是古诗人的特征,而作为贵族弟子,却是异质。于是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总会有一种与时世格格不入的感触。

身为权贵,却又如此多愁善感,追溯到史上,著名的就只有李煜了。李煜亡国,纳兰亡妻。诗词之人命乎?命运无常也。

7.杜甫三章-周云蓬

终于说到了杜甫。这三章分别是:《赠卫八处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这三章说的是世事、国事、自身事:世事无常、国事欣欣、自身事伤。

人生事。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与商是两个永不会相见的星宿。记得小时候曾生吞硬剥把这首诗给背下来,不懂之处还查了字典,究竟这参与商是什么意思。到了识得年事之后,方才明白,人生相识相逢,再相逢就是见一面少一面。诗中几乎所有字、词都是非常寻常,但组合到一起,唱出来,又觉得一句难换,字字锥心。

国事欣欣。开始的唢呐伴随全诗,一种有节制的欣喜贯穿始终。在改编的乐曲中,周云蓬充分利用了诗的韵律,在听的时候不妨随着平仄打着鼓点,敲着桌子,听着歌,喝着酒。即使不去理会个中国事,也看在“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一句的份上,浮一大白。

自身事伤。公元767年,穷困潦倒、流落他乡的老年杜甫在重庆奉节(即夔州)登高。年老时的登高与年少时的登高而呼,更是无尽的凄凉境况。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独自登台,潦倒得连酒钱都没有,这样的人生,怎一个唏嘘了得?在重庆登高后的第三年(公元770年),杜甫在一条小船上逝世。

8.游子吟-周云蓬

这是一首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歌,但却被传唱了一千多年。这一次周云蓬安排了男女二重唱,编曲也非常简单,但在粤语的映衬之下,完美地诠释了诗、歌、语言之美。

发韧于南方的粤语,具有九声六调,要比普通话有更丰富的表达。在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似乎非常适合用来吟诵古诗词。在听到这首歌之后,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把它放给初学诗歌的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这就是诗歌和语言之美。

9.关山月-周云蓬

《关山月》来自李太白的同名诗作。狂放不羁的诗仙,其诗作被谱曲的不是很多。周云蓬所选的这首诗,其实与其所选的杜诗有相似之处。或者是因为李白的诗多有奇崛之意,难以用普通的言语吟唱。而李白的伟大之处之一或者就在于他的每一首诗都可以让你看到一个鲜活的人站在你面前,对你狂歌、大笑,他或者真的不属于人间。

10.桃花庵歌-叶宏钢

桃花庵歌是诗人唐伯虎的同名诗作。作为最富盛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其狂放不羁比之古人,真是过犹不及。但是他比李白晚生了一千多年,这是多么让人绝望的时间差!在唐伯虎盛年之前的一千年,李白等人也正盛年。而李白等人的盛年,简直是后辈诗人的灾难——试想诗仙、诗圣都被前辈给争去了,就连诗鬼也被李贺这厮抢了,即使过了一千年,后世也是无法达到唐人诗的高度。

然而幸好,在诗之后,尚还有歌。借助天才们诗作,后世尚可攀于其上,谱曲、弹唱。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又一曲击节而歌,且歌且饮。

11.将进酒-叶宏钢

“将进酒”这个名字被很多诗人用过,作过诗、词。但最好的当然是李白的《将进酒》。

如上所言,奇崛的诗歌,必须有奇崛的人来唱才行。叶宏钢或者就是这样的人。叶宏钢是个广西人,生于柳州。你没有听错,就是来自南越蛮荒之地的广西柳州。像很多广西人一样,他们的普通话并不标准,时常被人嘲笑。而柳州人如果说白话,又会被梧州人、广州人嘲笑。所以作为柳州人的叶宏钢,或者传承了这样的奇崛:不像普通话、不像白话,但就是在可以唱出抑扬顿挫。

在听这首歌的时候,有一种感觉就是:要唱李白的这首诗,需要非常深的内力。仿佛李白的诗就是一门武艺,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力,唱到一半,就会吐血。或者这正是诗歌的魅力之一:简单的几句诗,经过诗人的组合,当你充分了解它们之后,便会生出各种栩栩如生的景象,然后还会在吞吐气息之间影响着你。

或者前世的天才们早在写诗的时候就预料好了有后世会传唱他们的诗、歌,于是他们也预设好了门槛: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才华(内力),请默默敬仰吧。

歌单:诗歌之美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

如果不算太晚,我也是前几天才知道有一本书是教人如何阅读的,这本书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说要把一本书完全拥有,那么你必须学会做笔记,成为一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到最后甚至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一本书的架构进行复述。

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你是想阅读这本书的。也就是说所谓的意愿:这里意味着主动、自我要求、自我约束,等等。毕竟读一本书要耗费你刷Micro Blog、微信的时间,也会占用你玩游戏的时间。也只有成为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之后,才能在读一本好书(至于什么是好书,在这里不复述)的时候才有收获。

读一本书,终究要回答这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3.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在阅读过程中,让自己保持清醒,那么就必须:

1.在书上做笔记,下面提供几个方式:

(1)下划线 – 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下划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 – 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 – 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和段落。

(4)在空白处编号 – 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5)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 – 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许多读者会用 Cf 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

(6) 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 – 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7) 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 – 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

2.做笔记的几种方法

(1)在检视阅读(略读)的时候,记下书的架构是什么,即结构笔记。

(2)在分析阅读时,对这本书立论的精确与否、有道理与否,以及这本书准确性与意义的问题进行记述,就是概念笔记。

(3)在主题阅读的时候,你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记录、对比,这个笔记就是辩证笔记。

培养阅读的习惯

不断地联系每一个单一的动作。要养成习惯,除了不断地运作练习之外,别无他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实际去做中学习到如何去做的道理。在你养成习惯的前后,最大的差异就在于阅读能力与速度的不同。

经过练习后,同一件事,你会做得比刚开始时要好很多。这也就是俗话说的熟能生巧。一开始你做不好的事,慢慢就会得心应手,像是自然天生一样。你好像生来就会做这件事,就跟你走路或吃饭一样自然。这也是为什么说习惯是第二天性的道理。

知道一项艺术的规则,跟养成习惯是不同的。我们谈到一个有技术的人时,并不是在说他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经养成去做那件事的习惯了。

其实,这里最恰当的例子是不是古龙曾经描述傅红雪的刀法如何了得时说,其实傅红雪并没有多少天赋,他只是练习了成千上万次。当然,这些练习,得建立在了解规则的基础上。

写作就是扮演上帝

在Richard Walter的《剧本》一书中,为影视写作(即剧本写作)提供了许多堪称圭臬的忠告。他的第一条基本准则是这样的:所有的作家都憎恶写作。这道出了很多写作者的真实想法:写作有时候让人感到厌恶、恶心、无聊甚至是绝望。当然这是以写作为生的作家的感觉。或者作者应该排除Steven King这样热爱写作的人。

但是Walter先生的第二条准则则让人充满优越感:写作是扮演上帝。这一点是每个作家都会体会到的。不管作家如何声称自己使用的不是上帝视角去写作而是用第一人称写作,其实到最后,作家所扮演的都是:全能全知的上帝。离题不远,Walter先生也声称”为电影写作从头到尾就是一种奇妙而愚蠢的行为”。这样充满悖论式的定性,让你一定会喜欢读下去。

在作者看来,”所有的故事其实都和自己有关”。在这里,故事不一定真实,但一定是和自己有关,因为”真实的自我表露,无论多痛苦,都是电影中的一条重要原则”。那么,就剧本而言,什么是重要准则?Richard Walter多次提到简洁。具体来说,即:每个动作和每句台词都应该1.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2.扩展人物角色的性格。用另一种方式解释就是:每个细节所提供的信息都必须告诉观众新的内容。为什么?因为普通人的生活已经足够无聊了,观众不该也不会花上时间和金钱进电影院去看比他们生活更加无聊、琐碎的事。这就是他所写的第十个准则:现实生活中我们消磨时间,电影里,时间消磨我们。

特别地,Rchard Walter强调了故事必须是自己的故事,要具有自己的个性。单凭这一点,就可以让你的故事不可轻易地被磨灭。也因而不至于使其平淡、虚空、缺乏热情、没有情感、苍白、脆弱、疲软、扭曲和缺乏人性。

在跟Steven King的论写作一书中的对比,Richard Walter对于人物对白也是一样:力求简洁。而与前者不同的是,后者给出更多的例子:编造要比真实更加有趣、行为比语言更加响亮、每句对白要告诉读者(观众)新的内容,重复是没有生命的、直截了当、不使用方言俚语。如果要做到有节奏,那么就要让对白是特殊的,而不是重复生活里的对话。同时,对话”一旦达成一致,就会变得无聊”,”剧本应该是一场从头到尾的争执”。

在关于剧本的写作内容上,Richard Walter阐明了一条:性与暴力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因为这两者的冲突,带动了许多故事的发展,让故事显得不那么无聊。当然,这两者虽然是永恒的话题,但不一定是全部的话题。

到了故事完成初稿之后,那么接着就是要接受无休止的修改,作者说明了他对剧本修改的一些常见做法(节选):

  1. 电影只能是听觉和视觉的,心理描写需极力避免;
  2. 只描述必要的信息,不要折磨观众;
  3. 精炼的写作为观众(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空间;
  4. 琐碎、无关紧要的动作可以去掉
  5. 剧本中的某条信息是否该删除?考量是:这条信息是否有价值?若有,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展示?最后,它是否推动故事发展,扩展人物性格?
  6. 使用传统的陈述句方式
  7. 避免过于直线化的叙事
  8. 不越出故事的本身(写过小说的人或者能明白)
  9. 电影剧本的时空是:现在。要用现在时态(在英文世界里适用)
  10. 不使用Very(副词)
  11. Do sth rather than say sth.
  12. Moving pictures rather than still scences.
  13. 每个伏笔的标记,下文应该要有交代(即所谓抖下包袱,你就不能不管,挖了坑,你不填的话就会把自己给埋了的)
  14. 使用暗示而不是明示的手法
  15. 剧本一般最多100分钟左右
  16. 剧本的对白应该是值得听的,可以是光彩夺目、火花四溅,让我们笑,让我们哭,把我们吓得半死甚至使我们反感和憎恶,但是,绝对不应该使我们厌烦。

说到写作技巧,其实天下文章只有一个技巧:一直一直一直写,并且形成习惯。你的想法再多,不写下来也仅仅是一个想法。而如果遇到写作障碍,那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写作状态。如果你幻想能有个清幽的环境写作,其实没有打扰的写作环境是职业作家的噩梦。

在”作为受害者的作家”一节,作者写道”如果他们忙于写作,就没有时间去哀叹命运,为自己感到难过,让自己沉湎于自怜,思考毁灭自己”。在这里,心痛和愤怒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动力。

在写作技巧的最后部分,Richard Walter把影视写作归结为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而更广义上的创作,作为一种职业时,它不是明智理性的,而是癫狂怪异,愚笨痴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试想,如果一个人要编排、设计、安排和调整自己的梦,怎么会所理性的?但是,这种古老的行为–写下的自己梦–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鸟虫鱼兽。因为人类企图在一片自己命名的空间里扮演上帝,这恐怕只有不理智的人类才会办到。

统归全书,即使说的是影视写作,Richard Walter依然为一般写作提供了诸多非常有用的建议和要求。而最后一部分”商业运作”则近乎是手把手地叫你如何地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然后再做一名作家。

在最后一章,作者把他的一个剧本写下来,感觉很有意思。可堪一读。

以上是该书的第一次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