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我不是在每个勃起的清晨才想起你

姑娘,我不是在每个勃起的清晨才想起你

背景音乐:《苍井空》(浏览器中试听

在还没有恋爱的日子里,很不幸,我不认识苍井空,嗯,我只知道饭岛爱。学生时代,由于宿舍对面的楼是女生宿舍,于是总是能听到很多狼嚎鬼哭,仿佛在女生宿舍楼对面的每个夜晚都是月圆之夜,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浪人们立马在荷尔蒙作用下变身成了狼人。有人在楼上唱歌,弹吉他。弹那些自己写的曲子,反正听得不知所云。不会弹吉他的人就拿出自己的桶,敲桶你总会吧。如果这都不会,那就喊吧。天气好的时候,会听到”我爱你,XXX”这个三个字在两栋楼对出的草地上飘荡。天气不好,那就会飘来一句”去死吧”。

那个时候,也有人的精力不会全部挥发到”姑娘”这个词上面。比如,很多人选择了运动。于是日子总是像这样的过:上课,下课踢球,吃饭,偶尔去图书馆,偶尔去后门的录像厅。像看现在网页上泛滥得要命的”小电影”一样,录像与电影比起来,就是另一种泛滥的小电影了。不过看完小电影之后的煎熬是,你必须经过一段布满了情侣的黑色路段。在黑色路段上,情侣们做的大概都是见不得光的事–要不,为什么不在白天呢?

年轮总是会继续转动下去的。当年到录像厅看小电影的人,大概现在自己也可以买一台电脑,也可以拉上一根网线,可以光明正大地点开网页,下载那些曾经让自己激动的视频。当然,我们也在谈恋爱,我们也会拉起姑娘的手,我们会去试着像《女性健康》这样的杂志教我们的那样,吻着姑娘的耳垂,期待会出现什么奇迹。却怎么也想不到,被姑娘揭穿说,这是前戏。原来,一切早有安排。

在一个人的时候,你也不会觉得寂寞–因为即使没有姑娘,你还有自己的右手。于是你会向你想念的姑娘说起一些寂寞来,除了苍井空、饭岛爱、武藤兰,你还能对着谁说?大概只有她了吧。哦不,这是被禁忌的。

忘掉吧,对着这一种生活,只能对着苍井空、武藤兰幻想,她们在你的电脑屏幕里、投影仪上,放荡地看着外面。而你只能谨慎地看着那个穿着超短裙的姑娘。你没有疯狂的念头,你只想找个姑娘说:我不是在每个勃起的清晨才想起你。

结婚

背景音乐:《结婚》(浏览器中试听

在参加朋友的婚礼的时候,看着朋友手里挽着新娘,他们的表情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的幸福洋溢得四处闪光。或者是多年的恋爱时光耗尽了他们的热情,又或者他们在为接下来的日子发愁。我有些不合时宜的想,我们以后就这样找一个人过这样的一生么?在一段时间里,要洗尿布,一段时间里接孩子上学,一段时间里对着一张已经熟悉得像自己的手一样的脸,说些不痛不痒的话。或者在餐桌上酝酿一场吵架,然后再在第二天追悔莫及地去挽回。这样的日子过得就如同一条被证明为是定理的数学公式一样,或者说,上天早有安排,孩子,这是你剧本。

既然有了剧本,总会有早已安排的台词。父母开始掐着手指头说,年纪不小了,该结婚了。看着我犹豫,他们说,随便找一个得了,不要想着要多漂亮,早点生个孩子。他们的神情总是显得无法拒绝。一些长辈也开始用一种类似八卦的心态来对你表示关心,他们的口径和父母几乎如出一辙:不要要求太高,不要想着能找个多漂亮的姑娘,早点生个孩子吧。他们的申请,也让你无法拒绝。看着在阳光下自己的影子被拉长,而父母的影子投射在墙上,显得佝偻,你会不会默然地想起这些词语来:青春、苍老。我们的青春正在逝去,而父母的苍老才刚刚开始。

很多时候,我都没有勇气去问那些结婚的人,爱情是否曾经像他们共同养活的盘景一样,真实地摆在客厅里,可以看到,可以感触到,或者说,至少不爱了就可以摔碎。我怕他们会用另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爱情就像是电视的开机画面里的红色难看的迎客松卡通形象,生活的正剧一开始,迎客松就不见了”。

从校园里走出来的时候腰杆挺直,摸一下可以感受到腹肌一块一块的,然后就迎头去接受社会的打击。那时候,像个少年一样,走在夏天的街道上。得益于一块块的腹肌,你挺下来了。过不了几年,你已经没有了腰杆,你挺着啤酒肚,嬉笑地对着女人说,来,靠着。当你有一天走出自己的新房的时候,正剧开始了。

看着镜子里的身体,你会不会怀念消逝的腹肌?你会不会怀念正在消散的青春?

让最后的青春从A片湿到B面

背景音乐:《天空之城》(浏览器中试听

奔三了,如果是这样配置的机器,连一个游戏都玩不了。这样的配置,连辆车都买不了,更不要说运行一个叫做”买房”的游戏了。

你知道A片么?当然知道,里面充满肉搏般的激情,里面是活生生的人,没有过多的掩饰,我们也没有机会嘲笑男女主角的穿衣品味如何的糟糕,而且,你知道,爽过之后,才发现那什么都不是。可是你知道B面么?不知道。嗯,对了,那应该是你想歪了,我要说的是,一张专辑,既有A片,也有B面。也可以这样表述,既有A面,也有B面。就像过了奔三这个配置之后,你的身体系统不再只能用来读A片,你还要懂得去读B面。B面里都有些什么?你可以猜想,或者你可以去问一下,过了奔三配置的男人们,他们的B面是什么?B面大概是,云淡风轻,听一听过去软绵绵的小曲,看一看CCTV,晚上陪看完一场无聊的电影之后,造一个人出来,养活造出来的人,送造出来的人去上学,去读书,然后担心这个被自己在某个时辰造出来的人会不会跟另一个人过早地去造一个新人出来。对了,过了奔三的配置,你还会不会继续追求那一款叫做”买房”的游戏?

让我们回到A片的时代。你有没有听说过一种叫做”梦想”的激素?它在很久很久以前注入过你的身体,别担心,那是由神倾注的,每个人都会有。你还有没有生猛一点的想法,除了做爱之外,你还有没有肉搏一般的拼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你是不是觉得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抑或是一台安装自动程序的机器,重复,再重复。遇到故障的时候,重启再重启。

你会在A片的照耀下湿起来么?我是说,有一天,在街头奔走,流汗,甚而会在失败里肆意流泪。又或者,有一天,在雨水里,伸出手来,让天空把你弄湿。如果你不会,也不必去嘲笑这样的场景。因为你的身体系统很高级,你或者提前在奔三的配置里运行
你的身体系统,你惟一的变化,就是桌面的风景照,一如你的脸总会在四季里显现出阴晴圆缺。

原文题目:在奔三的日子里湿起来

读书推荐:大学人文读本系列(2014下载链接)

前几天平客老师在Twitter上说起一套《大学人文教程》,当时我用WAP上Twitter,回了一个,说起了大学时所读过的《大学人文读本》,而实际情况当然不是我所说的那样(平客老师已指出)。

而老实说,我的人文教育是从大学开始的,而悲哀的是(或者幸运的是),却只能从课外书中吸收。而我那些领着工资的讲师、教授老师们,从没有跟我说起过什么叫人文。只记得那时候一听日本就激动,两眼通红。一听民族就如同很多人看现在的北京奥运一样,自豪、盲目。

从人类学课开始,知道什么是民族中心主义。而真正让我懂得世界公民(英文参阅Link [注1]),则是从夏中义先生所编写的书《人与世界》中。尽管其书中所说的大部分内容我已忘记,但我却始终记得,任何民族的中心主义,任何民族的妄自菲薄,任何民族的自高自大,都一样可笑。不论是汉族,还是日本人常说的大和民族,抑或是日耳曼民族。以己族为中心,散发开来的统治思想,演进成了德国纳粹与日本的法西斯。而卢旺达的1994屠杀参阅),则让人类再次看到了地狱黑暗之门并没有关闭。

而在《人与国家》当中,开始接触民主、启蒙。而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接触到什么是个体。在国家背景下的个体生存,在狂热的青春(书中言,可怕的青春)中的个人成长。那时候记得好像是张中晓的文章掺杂其中(后来拼命的找张的文章,终于让我找到了他的《无梦楼随笔》,链接中有下载),犹如一盏灯一样让路明亮起来。

尽管那时候有很多的关于人与国家的疑惑,可是始终还是见到了个人的成长–你知道,在国家主义的背景下,个人是不被论述的,不被重视的。有多少的年轻人被教育成这样?

在看完上面两本书的时候,我就几乎天天跑图书馆。因为还有一本书始终不见踪影,那就是:《人与自我》。在等候许久之后才从图书馆把这本书借了出来。这一本有A4纸那么大的书开始让我着迷。我用当时我认为对书的最高规格的喜爱对待了它–那就是摘抄一段一段的文章到笔记本上。而最多的一”段”则是,整篇文章都抄了下来(弗洛姆的《信条一》)。

在这本写满关于人生与自我,生与死的书上,让一个年轻人从外界转向于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这使我明白一个道理:人只能是他自己,人只能成为他自己方能使人生成为人生

2014年7月13日更新:Dropbox下载:https://www.dropbox.com/sh/6idxfh20gux5buw/AABwRK_ZZ1CkhRutuhLM0ZGSa

2010年8月10日更新:Word版本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570133.html

PDF版本:

人与世界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4922826.html

人与自我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4922812.html

人与国家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4922818.html

出版社好像已经停印,值得下载Word版本并打印阅读之。


[注1]: THE WORLD… universally outgoing, conceptually unbounded, the planet dynamically, synergistically and organically one with itself and the cosmos.

CITIZENSHIP… the restrictive rights and duties within a given social structure.

The two words together seem paradoxical. “You can educate either the citizen or the man,” wrote Thoreau. Yet in their union lies the potential success of the human species; in their non-union lies the demise of a fatally flawed creature which could not overcome its self-imposed global anarchy.

I am a world citizen

英文:I am a world citizen (我是一个世界公民)

Technorati : ,
Del.icio.us : ,

青春在黑暗中长成一朵血花或者其他(《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一、关于黑暗

        在一个叫做青春的年龄段中,黑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它引导着许多故事的点燃或者熄灭–黑暗可以引导少年找寻光,也可以让少年成为一堆熄灭下去的火。悲伤者说,那微微挣扎的光,又如何能敌得过长夜?

        青春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物品,在无名中产生,在混沌的黑暗中出现。于是,我对四儿(片中的男主角)的大号手电筒念念不忘。他用手电筒照亮黑暗中的恋人,照亮路,照亮自己。然而,他见到小明的时候,在最后一次,带的却是闪亮的刀。刀在黑暗中,不能闪光,却能让青春断送。昔日的恋人,在黑暗中倒下。一堆火熄灭了。

 

二、关于自我

        张震的父亲曾经是个老愤青。这曾使我感觉到一种不适–因为一个老愤青往往处于极端中生存:极好或者极坏。然而落泊的家境意味着他将再次走向沉默的大多数中去。他从反抗教育体制到走向哀求–这或者是很多生活中市民们所面对的,当大众集体沉默的时候,如果你发声,你将会被打击,被集体鄙视、丢弃。于是,我们用为了生活的名义:好吧,我放弃抵抗。然而张震(四儿)不,因为他还年轻–或者在屏幕背后的我们可以为自己的预见性得意,因为我们将预见他会选择妥协。这是自我的丧失。我们以生活的名义,选择成为别人,成为一个大众面孔。

        小猫王王茂被国文老师叫上讲台:"你不是很喜欢’我’字吗?–写一百遍。"在成人世界里,"我"在那里?人们是否需要"我们"才会感到一种安逸、安定?强制的丢失自我,尚有"为了生活"这一借口,自动的放弃自己,又当如何?

 

三、关于血花

1.
         血花,对,血红的会喷涌而出的花。这样的花在青春里显得更鲜艳而夺目。因为在青春里,上帝赋予我们一种英雄的影像,时刻在我们的脑海里重现,浮动,向我们招引。英雄主义的梦想,是黑暗中为数不多的星火–特别是在青春的暗处。Honey,这个有着甜蜜的英文名(honey的意思是甜蜜、甜心、亲爱的的意思)年轻人,穿着蓝白的民国海军服,在《战争与和平》(或者是一种生活的一个意指)的阅读中,在对自己的思考中,在奔忙中,显得像所有的年轻人的兄长。是的,他这时候回来,以一个英雄的形象出现。这是致命的。他像很多英雄一样,面对着众多的打手而不带惧色。然而,他还是死在黑暗中。死在一闪而过的车辆中。这是结局一种–青春的结局。

        或者更多人选择活着,然而英雄主义却开始演变成了愤青或者所谓的爱国主义。在一个被制造的真相中,活得高尚无比。

2.
        小明的血花,在黑暗中开得并不鲜艳。她成为生活的战利品。她拥有所有被生活俘虏的特征,父早亡,母亲无所事事,无法保护她,养活家庭。她多次寄人篱下,于是在美好背后,她世故、庸俗。她玩弄那些倾慕她的少年人, 她不安。她只想安定、安全、安慰。或者有人会同情她。然而在这一切背后,都应了世俗生活的预言,具备这些特征的人,必定导致了世故、庸俗。这不经意的如同数学推导般的定式,成就了故事里最后的血花。而四儿对此不能接受,因为小明也不接受四儿的改变。四儿,这个完美的追求者,这个认真的爱情执着者,用同样的认真劲,刺死了昔日的恋人。

       后来,四儿在反抗警察时说,她是我的,你们不能把她带走。是的,她应该属于美好,而不是这常常应验人们可怕的预言的世俗。

 

四、关于成长

        记得上中学时候,曾听说某帮某派的人又火拼了,听说谁抢了谁的马子。由于认识几个所谓混的朋友,于是也知道一些事情。他们像香港电影中的黑帮一样,说着行话,说哥们谁敢动你,我罩着(顶着的意思)。那时候的我安分得很,怎么会有人找我呢?想那些充满热情的年轻的脸,竟然有些怀念。我可以肯定,他们是盲目的,但是,他们的血是热的。再看看影片中的滑头,他在一次火拼中,改变自己。失去热血的本性。他提前预演了生活。我忽然想起那些朋友们,是因为我想知道,他们到如今是否依然有着热血。在这纷繁的生活、琐碎的事情、梦想的破碎中,他们是否失去了热血?

       是的,那些安分守纪,衣着得体的成年人们,具备理性、理智,然而,他们失却热血。他们对着那些少年,微微一笑,嘴角上翘。诸不知道,那两位狱警将小猫王的磁带丢弃到垃圾桶的时候,他们也丢弃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血,已经冷却。然而,我们都会无可否认的说,他们早就长大。

 

五、无从表达的寂寞

       或者,在青春的过程中,有我们无从表达的寂寞。尽管这样的寂寞被成人世界鄙夷。同样可悲的是,成为成人的我们,也将鄙夷我们的过去。

       这是怎样的悲与喜?无从表达。

Technorati : , ,